[T.8] 团队项目:团队贡献分分配规则
项目 | 内容 |
---|---|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5年春季软件工程 |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 [T.8] 团队项目:团队贡献分分配规则 |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 学习现代软件构建的工程方法,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在团队的共同合作下产出符合流程的高质量软件。 |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 明确团队贡献分分配,提高团队开发效率。 |
一. 分配原则
产品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既依赖每位成员对职责的精准履行,也离不开团队协作中的相互支持与灵感碰撞。从立项到交付,从需求确定到功能实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持续投入与集体智慧。
为了保障项目能够稳步推进,激发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开发全过程中维持高效协作与责任感,有必要设计一套兼顾执行效率与团队激励的贡献分分配机制。该机制将从两个核心维度出发:
- 一方面,督促每位成员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分配任务,推动项目进度如期达成;
- 另一方面,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组内协作、优化流程、主动承担责任,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综合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清晰、细致且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公平地反映每位成员在项目中的真实贡献,同时促进团队形成正向、互信、团结的合作氛围,最终实现“项目成功”与“成员成长”的双赢目标。
二. 分配方案
按照课程组的规则,本团队可分配的总贡献分为\(7\times50=350\)分。参考以往团队贡献分分配的经验,并结合本团队实际,我们采用“基础执行+阶段补偿+协作奖励”三模块的分配方案。
(一) 方案概览
模块 | 分值 | 占比 | 内容说明 |
---|---|---|---|
基础分池 | \(280\)分 | \(80\%\) | 每人初始\(40\)分,依据\(8\)周任务周期完成度动态打分 |
前期补偿池 | \(10\)分 | \(2.9\%\) | 认可机制搭建期内显著投入人员 |
奖励分池 | \(60\)分 | \(17.1\%\) | 用于团队之星(\(19\)分)、互评转赠(\(21\)分)、特殊奖励(\(20\)分) |
合计 | \(350\)分 | \(100\%\) | 保证每人最终得分不同,评估全面,记录可追溯 |
-
以任务完成为核心,体现主线执行力
本方案以“基础分”为主,\(80\%\)总分用于评估每位成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任务完成度、代码质量、测试覆盖率和沟通协作情况,强调“完成即认可、做好有回报”。
-
阶段性肯定,认可早期架构投入
针对在项目前期(第3-7周)已承担机制设计、架构建设等重要工作的成员,设置“前期补偿池”,进行适度激励,但控制比例,确保公平不过度偏重初期。
-
激励协作与持续贡献,奖励“锦上添花”型行为
设置“团队之星”评选、“个人互评转赠”、“特殊奖励”三种方式,对在协作、问题解决、文档建设、情绪支持等方面表现积极的成员进行嘉奖,突出“关键行为、亮点行为”的价值。
-
公开透明,记录清晰,结果可复查
所有分配均记录在共享评分表,评分依据清晰明示;支持异议复核流程,最终得分需团队签字确认,确保“所有分都给得出理由”。
-
防刷分、防偏私、防失衡
补偿分与奖励分比例严格控制。每项奖励设有上限,所有转赠/奖励行为均需会议确认或多人提名。
(二) 方案细则
1. 基础分细则(共\(280\)分)
(1) 分配结构
-
每人初始\(40\)分。
-
项目周期从第\(8\)周起算,拆分为\(8\)轮,每轮每人总分为\(5\)分,拿满即得\(40\)分。
-
基础分没有加分项,只有惩罚项。
(2) 每轮考核维度
维度 | 分值权重 | 说明 |
---|---|---|
任务完成情况 | 主体判断 | 针对全体人员。是否按时交付、功能达标、需求符合 |
代码规范与质量 | 辅助判断 | 主要针对开发人员。是否存在代码风格不满足规范(重复代码、非模块化实现等问题,由开发架构人员拟定) |
测试与稳定性 | 辅助判断 | 主要针对开发与测试人员。是否进行了充分测试、是否引入明显 Bug、是否导致其他功能异常 |
沟通与协作 | 辅助判断 | 针对全体人员。是否积极参与会议、群内是否积极响应、任务同步是否及时 |
(3) 扣分规则
情况描述 | 扣分范围 | 分数流向 |
---|---|---|
延迟交付但及时沟通,获得团队谅解 | \(-1\)分 | 奖励分池 |
无预警未完成任务,需他人补做 | \(-2\sim3\)分 | 由协助者均分 |
在未自行测试的情况下,出现Bug | \(-0.2\)分/个 | 奖励分池 |
在自行测试的前提下,出现Bug\(\gt3\)次,每额外多一次 | \(-0.1\)分/个 | 奖励分池 |
代码风格严重不满足规范 | \(-0.3\)分 | 奖励分池 |
会议无故缺席或无故长时无法联系等沟通问题 | \(-0.5\)分 | 奖励分池 |
注:每轮默认计入\(5\)分,若无违规则保持满分。由PM与对应责任人根据会议记录,计分清单与协作平台反馈统一裁定。
2. 前期补偿分细则(共\(10\)分)
在正式计分前和项目未开发阶段(第3-7周),团队部分成员进行了早期的项目设计和架构搭建。因此,我们对第 3~7周内承担如下关键工作的成员给予适度激励,设立前期补偿池,总计\(10\)分,用于反映项目启动阶段的真实劳动投入与系统设计价值。
(1) 前期任务综述
工作项 | 工作说明 |
---|---|
需求分析 | 进行项目调研,了解核心用户需求,进行NABCD分析等。 |
游戏机制设定 | 包括战斗规则、回合结构、胜负条件、单位出场逻辑等 |
卡牌设定 | 包括种族、家族、卡牌信息、攻击等 |
卡牌数值模型 | 单位攻击与血量等属性设置。 |
经济模型 | 包括金币来源与消耗、商店刷新、经验系统。成长机制、费用、星级系统等。 |
服务端框架搭建 | 服务端架构搭建(关键技术) |
后端框架搭建 | 后端框架搭建 |
UI框架搭建 | 服务端的UI设计等。 |
(2) 分配原则说明
- 以产出为依据:必须有实质内容,如结构图、文档、演示稿、代码提交等;
- 由团队讨论确认:由PM组织,申报—审核—评分透明化,防止主观偏好干扰;
- 每人最多得到\(3\)分补偿。
(3) 额外说明
- 前期补偿分分配由PM启动,在PM发布通知后1周内,成员需上报自己前期工作并附带真实产出。如果完成了上述未列出的工作,也可以进行工作证明或申报。在申报时间截止后,不再进行新的工作申报。
- 由PM和游戏制作人统一制定评分规则并进行公示。
- 对申报的工作进行审核,按照公示后的规则进行公开评分并公示。
3. 奖励分细则(共\(60\)分)
(1) 特殊奖励机制(共\(20\)分)
特殊奖励机制用于肯定任务以外的重要贡献,包括技术突破、协作帮助、流程建设与团队支持等多个维度。该机制不鼓励竞争,而旨在鼓励主动性、共情力与全局思维。每位成员可通过积极“察觉问题—提出改进—推动落实”来获得来自团队的认同与奖励。
- 发放流程与约束:
规则项 | 内容说明 |
---|---|
提案人资格 | 任意成员均可向PM提出(不限制) |
提案方式 | PM在例会中提出议案,被提名人、行为描述、建议分值(必须明确具体事例) |
审核机制 | 全体成员即时投票,半数以上赞成即通过,PM记录并计入奖励池 |
限制条款 | 每人最多通过特殊奖励获取不超过 4 分 |
记录要求 | 所有发放记录应汇总于《特殊奖励日志》:包括提名人、事由、时间、得票情况等 |
- 奖励类型与分值举例:
特殊奖励分没有限定范围,只要是完成在自己任务或职责范围之外,或是完成的工作对于团队工作有明显促进作用的,都可以提出。具体的分值由团队成员商讨决定。下面列出一些可以作为奖励的工作:
奖励类型 | 行为举例 | 参考分值 | 限制说明 |
---|---|---|---|
技术贡献类 | - 重构多人共用模块 - 修复长期疑难Bug - 代码长期风格与正确性良好等 |
\(+1 \sim 2\)分 | 须有PR/提交记录,被多人复用或显著改善系统,测试确认等 |
协作支持类 | -主动承担退出成员的遗留任务 - 协助多人联调跨模块接口 - 替代他人完成紧急任务 |
$+1 \sim 2 $分 | 须有协作方或PM确认,明确工作内容,不可重复申报 |
文档流程类 | -拓展技术文档 -提出实际可创新点等 |
$+0.5 \sim1 $分 | 有文档支撑,文档须被引用/流程已采纳,内容规范,不能为“摆设文档” |
组织服务类 | -协调组内矛盾、调解情绪分歧 - 主动组织或积极参加技术分享、或者线下面对面开发 - 推荐用户,提高用户量等等 |
\(+0.5 \sim1\)分 | 须获得 ≥2 人认可或会议口头通过,内容需写入会议纪要 |
不仅支持自己主动申报,还推荐团队成员帮忙申报,只要有贡献,就值得加分!
(2) 团队之星机制(共\(19\)分)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仅仅完成各自任务是不够的。我们希望鼓励并表彰那些主动承担责任、引导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或鼓舞团队士气的成员。因此,我们设置“团队之星”奖励机制,作为对团队积极分子的认可与激励。
- 机制目的
- 表彰在某一阶段中有突出表现或重要贡献的成员;
- 强化团队“榜样激励效应”,鼓励组员相互关注、积极互助;
- 让非职责范围内的高价值行为(补位、救场、引导、分享)获得合理回报。
- 投票规则与流程:
规则项 | 内容说明 |
---|---|
投票频率 | 每轮基础分分配结束后一次(共\(8\)轮) |
投票方式 | 例会中匿名投票,每人每轮可以投出\(1\)票,不得弃权、不得自投 |
获星条件 | 若某成员在本轮中获得 \(≥3\)票,即获得本轮“团队之星”称号(得1颗星)。若无成员获得\(\ge3\)票,当周的获票累计到下一周,因此允许当周可能存在多于\(1\)位团队之星。 |
累计上限 | 每位成员最多可获得\(2\)颗星,超出部分不再计入奖励 |
记录方式 | PM负责收集投票、记录星数,并存入《团队之星投票日志》备查 |
- 星数与得分计算:
- 在项目结束后,所有团队之星得票将被汇总,按照星数占比分配本项奖励分(共\(19\)分):
- 设总星数位\(S\),成员\(i\)获得\(s_i\)颗星,则其得到\(\frac{s_i}{S}\times19\)分。
- 在项目结束后,所有团队之星得票将被汇总,按照星数占比分配本项奖励分(共\(19\)分):
(3) 个人互评转赠机制(共\(21\)分)
在团队项目中,成员间往往会出现“任务表之外”的实际贡献行为:如跨模块协助、调试支持、主动分享、替补未完成任务等。这些行为虽未明确列入职责,但对整体开发效率和团队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我们设置个人互评分机制(共\(21\)分),由成员自主评价他人贡献,并通过“奖励分转赠”的方式表达认可。
- 评分额度与总量控制:
- 每人拥有\(3\)分互评分额度,总计\(7\)人 × \(3\) 分 = \(21\)分;
- 不得自评,不得弃权。
- 最终由PM汇总记录进《互评分转赠日志》统一管理。
- 转赠操作规则
- 在8轮基础分周期内任何时候,都能向PM提出转赠。转赠需提出”受赠人 + 原因 + 分值“。
- 每周只能转赠1次,每次最多向\(1\)人转赠\(2\)分。
- 例会公开发言说明,不得匿名。
- PM 负责汇总入日志文档,需注明提名人、得分人、理由、时间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