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冲刺收尾作业——团队总结

第一组冲刺收尾作业——团队总结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SE2020/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SE2020/homework/11583
团队名称 第一组
这个作业的目标 团队总结

自动化单元测试

测试结果以及测试过程截图:

小程序推广的宣传图片

项目的完成度与总结

项目最终是上线了,但尚存一些bug,功能上也较单一。对比第一次选题答辩时的畅想,现在可以说是畏首畏尾的,当然,这在软工实践里再正常不过了。项目的完成度并不高,只能说是一个赶鸭子上架的半成品。

我认为项目的创新性还是很高的,将枯燥乏味的目标打卡小程序与生动有趣的剧情故事结合,让用户像玩游戏一样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个想法直到现在,我也认为并不差。让我们感到羞赧的是最后实现的结果与预想相差甚远,在用户的感受上也同样如此。

我们后续还会再完善一些关键的部分,包括第一次登陆的使用教程,以及修改挑战的bug。

具体项目成果的展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给出小程序的二维码,提供体验入口:

小组每一位同学的总结

吴达渝(组长)

  • 看完小组成员的总结,可以说,这次软工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各异的收获,多样的总结。
  • 我很高兴,我没有把这个组带进沟里,尽管结果不尽人意。
  • 在过程中,有几次想要放弃,想不了了之,任其发展,我想,总有人比我合适来当这个组长,为什么是我?
  • 管人是一件苦差事,一个没有经验的领导者更难以为继,何况面对的是一开始互相陌生的小组成员呢?我们组是未自愿组队剩下的同学组成的一个小组,因此相较于其他小组,我们组天然地更加难以磨合,劣势很明显。也许会问,剩下的人也是自愿剩下的,怨谁呢?但从课程设置角度上看,这样的分组方式,必然导致有如我们这样的劣势组存在,这对于后面以小组竞争为机制的实践方式,是很不利的,一个天然劣势组,在遭遇挫折后,必然会意识到这种分组制度的不公平,抱怨还是小事,消沉和放弃将导致最终的崩溃,不论对于学生的体验、学习热情,还是对于课程的进行,都是不利的。
  • 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合理,也不公平,虽然老师已经考虑到强者带弱者这一点,因而形成了如今这种以前50带后50的方式,但仍产生了对于我们而言不公平的局面。我提出一种更为公平的改进方式:取消前50名自由组队,改为前50随机分配组队,后50随机分配入这些队。这样保证对每个组公平的同时,也使得每个组获得了相同的锻炼——互不认识的小组如何进行磨合。
  • 好在结束了,压抑的日子也就暂时过去了。
  • 在这里我也非常感谢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小程序能走到最后,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唐霏

  • 终于,熬到了软工结课的环节了。这次软工实践,虽然说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可以说从第一个作业就开始了,但是仍然也让我收获不小。

    一开始的我对于专业知识这一块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接触,但是通过了软工实践,我开始接触到了前端内容;学会了使用Github来传输文件而不是使用传统的QQ来进行文件传输,进行测试等。刚开始确实觉得做小程序很难,事实证明,确实是很难呀,不过,好在我们小组的成员并没有放弃。虽然说在整个过程中熬过夜,诉过苦,但是最后来说都是值得的。感谢软工实践,让我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让我能够在困难的时候逼自己一把,让我能够抽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感谢和栋哥的相遇。

    希望今后的自己,也能够像做软工实践一样,拿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放弃,继续加油吧!

张智和

  • 天哪,软工竟然结束了。

    我也来记流水账。

    个人编程作业和结对作业感觉都草草了事了,虽然最终能交差,但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多时间,但学到的东西不多。学习能力还是太差,我好好反思。

    团队编程,和组里面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初识,最终能一起完成一件事情也是很奇妙。我讨厌争论或者是一起找bug,但最终能得到成果也能接受。时间真快,感觉昨天还在争论选题,今天小程序都已经上线了。

    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认识了新的小伙b,掉了很多头发。太好了,真的。

郑民浩

  • 这是漫长的一个学期,同时也是收获颇多的一个学期。软工让我充满痛苦和压力的同时也让我成长了不少。

    从最初的博客园,github的使用只会打开网页开始,到后面熟练地编辑随笔,上传代码,学会在github上面找寻自己需要的东西变得不再那么陌生。其它科目也有一些大课设,压力很大,自己专业能力差,底子比较薄,从一开始的 GitHub 用户的数据分析就开始懵逼,就真的学的还很不够。但是,还是有些收获的,前端、单元测试方面的,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尽管因为这一个课让我熬了许多夜,甚至后面习惯了在深夜得福大看夜景,习惯在电脑前抓狂,收获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多努力储备更多知识,在应对实践课时能有所准备吧。

陈盛发

  • ​ 这次的软工实践团队作业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除了头上头发好像长得有点慢外找不出什么问题。在上软工之前从未有过项目开发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迷茫的,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于所构想的蓝图来说,我一度觉得是奢望;不过在整个团队的带领下,我也在渐渐地成长,从设计到实现,从零开始,逐渐把小程序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直至完成。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们的团队,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摩擦。最后,感谢软工,感谢栋哥,第一组,冲冲冲!

欧文烨

  • 为期一学期的软工&软工实践课今天算是结束了。虽然之前不知道多少次在心里咒骂是谁创造了软工实践这门课,多少次盼望着这门课早点结束,可真的到了结束的时刻,我却有种“泪目”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我总算是熬出头了”的那种解脱感,而是一种感动。软工实践两个月,遇到了不少挫折。可无论如何,我们小组十个人总算是肩并肩地走过来了,其实真挺不容易的。

    从第一次个人编程,我就感觉到了这门课带来的压力。从布置的各种任务来看,似乎默认我们精通前后端,精通各种编程语言,心里不由得咒骂这助教出的都是些什么鬼题目,看到其他很多同学的完成度也不高,我心里就想着下次课堂上老师一定会批评这作业出得不好。让我没想到的是,老师居然给了好评,还记得栋哥说,作业不会很正常,如果都会了,这作业就没有意义了。当时的我听了很不以为然,现在看来,那是还是没有领会软工这门课的真谛,就是Leaning by doing,在做中学,在学中成长。

​ 软工实践这门课其实初衷是很好的,将理论课学到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方法付诸到行动,让我们提前熟悉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软件开发素养,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虽然辛苦但是很有用,我其实是很赞成的。这里要好好吐槽一下我校这及其不科学的排课制度,大量的选修课都集中在大三,大一大二两年只有区区三四门,而为了修够学分,我们这学期又必须选好几门选修课,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大三又都是专业课,操作系统,数据库,图形学,接口,门门都有实践,门门都有大作业ddl,让不少同学在接踵而至的ddl之间疲于奔命,最终都没有好的学习效果。

​ 我们团队十个人,可以说没有那种特别强的大佬,但大家否都很努力。团队的主心骨,组长达渝,是激励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像上次alpha中期答辩,大家辛辛苦苦努力了一个星期,结果最后投票得了倒数第一。大家都没有说话,但可以看出所有人都很失落。整整一天,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第二天开会,我原本还担心大家会消沉下去,可看到组长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旧对大家充满信心,我们顿时从失落中走了出来,满怀干劲地开始了alpha的后半程冲刺。

​ 高中时一直觉得要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是让人很痛苦的事,结果没想到今天一不小心就写了这么多。这些也都是我经历了这一个学期的磨炼以来的一些心里话,软工&软工实践也许会是整个学生时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门课了。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最后,表达一下良好的祝愿,希望软工课能造福更多的学弟学妹!

郑锐威

  • 虽然说一开始听说要做项目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么多东西两个月能弄的懂吗”,但好歹是撑过来,虽然可能就结果而言并没有那么理想,不过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主要是负责后端连接数据库,一开始学的时候从网上找到一堆自己也不知道实际有没有帮助的东西就埋头苦读,实际上开始运用的时候就开始晕头转向不知道该用啥,结果最后看同样负责后端数据库的张智和的代码,发现“原来这样就行了啊”模仿着他的代码一点点的修改,到最后对一些复杂的操作进行设计。这次实践算是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项目是如何从零开始运作起来的,也让我明白目前的学习方法应该有所调整,同时参与的团队协作也使我了解到一个团队应该如何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当然还有从中学到的微薄的编码知识。非常感谢组长和组员们的努力,特别是同样负责后端的张智和,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

解睿思

  • 在这次软件工程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新知识,第一次和这么多人一起做一个项目,也交到了很多很好的朋友。

    因为分到了需求分析小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工作一直很杂。从刚开始撰写“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后面为小程序的剧情需要编写剧本,到最后设计宣传海报,虽然编码的机会比较少,但还是学会了很多细碎的知识。一直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跟进着我们的小程序诞生的历程。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不论是知识上的、软件设计上的还是剧情设计上的,都很和谐,很开心。

    这次软工实践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收获满满的,有欢笑,也有努力。

刘梓洋

  • 从零开始的编码,从生到熟的团队合作还是很考验人的。在软工实践期间,学到了很多编程的知识:json文件的应用,前后端的交互,数据与操作的可视化;还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需求分析,数据流图、ER图以及数据库的设计。也有很多小曲折,在ddl即将到来却仍未完成的沮丧失落,一些神奇玄学改不好的bug带来的急切,还有小组之间意见无法统一带来的暴躁,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毕竟经历过的,都会带给自己更多的经验,可以更从容的面对以后类似的情况。
    小组内都是很可爱的人,编码过程闲暇之余一起拍拍视频,闲聊说笑带来的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精神鼓励,知道自己完不成任务会带给小组不好的影响,可以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也很佩服组长可以在我们面前笑着承担这份压力。软工实践虽已过去,但是带给我的所见所闻会督促着我的学习直到很久。

张雷

  • 虽然说软工课的学分严重不符合它的工作量,但是相比而言我觉得确实是有学到东西的,也有体会到一点点如果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时开会的感觉,并且也是真心能够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教学生,能得到小黄衫大概也是一种巨大的激励,虽然咱也差得远。我觉得唯一需要诟病的是写博客这方面,可能是作为一种提交作业的方式,但在用过一次之后反而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由学习工程思想转变为了学习怎么编博客。总之,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大家在对软工课口嗨之后,其实应该也会有感谢的吧。

贡献分

给出的是alpha冲刺过程中的贡献分

总分:5*10 = 50分

姓名 分数
吴达渝 6.5
唐霏 4.5
张智和 6
郑民浩 5.5
陈盛发 6
欧文烨 4
郑锐威 3
解睿思 4.5
刘梓洋 5.5
张雷 4.5
posted @ 2020-12-06 19:07  第一组  阅读(166)  评论(8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