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博客美化中……

堆排序详解

堆排序是很有难度的算法。搞懂之后就觉得,"还行吧"。

先讲个故事: 周日学校有开个实习的招聘会,没有拿到大公司offer的我,当然约上舍友走起啦。第一家,有人在面试了,那我就在旁边听下,只记得,"你会快排吗? 堆排序呢? 现在你能写出堆排序的算法??" 同为大三的面试者: "......"。

第二家,看了下,有招后台,好极了。

招python开发的吗? 用啥框架?? 我用django的。很好,公司也有用django。我心里那个高兴啊。后来,聊着聊着,不对劲。面试官话里透露着一股ds的气息……我怀疑他还是学生……

他还说了公司的老板,竟然是我学校的老师,卧擦。我学校的老师竟然“兼职”去当老板了,心理多少不爽啊!! 毕竟,平时上课,教得太水了,上课浪费我时间,还老是点名。(当然少部分还是很好的)。后来换位思考,也就想通了。其实我也想当老板……谁都这样吧。

-------------------------华丽分割线-------------------------

 

堆分为最大堆和最小堆,其实就是完全二叉树。最大堆要求节点的元素都要不小于其孩子,最小堆要求节点元素都不大于其左右孩子,两者对左右孩子的大小关系不做任何要求,其实很好理解。有了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处于最大堆的根节点的元素一定是这个堆中的最大值。

其实我们的堆排序算法就是抓住了堆的这一特点,每次都取堆顶的元素,将其放在序列最后面,然后将剩余的元素重新调整为最大堆,依次类推,最终得到排序的序列

 

其基本思想为(大顶堆)

  1. 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R1,R2....Rn)构建成大顶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2. 堆顶元素R[1]与最后一个元素R[n]交换,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1)和新的有序区(Rn)
  3. 由于交换后新的堆顶R[1]可能违反堆的性质,因此需要对当前无序区(R1,R2,......Rn-1)调整为新堆,然后再次将R[1]与无序区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2)和新的有序区(Rn-1,Rn)。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有序区的元素个数为n-1,则整个排序过程完成

下图来张教材的图,是整个堆排序的过程: 整个过程的核心就是先初始化大顶堆,将最大数(堆顶)的放到堆的最后一个, 堆长度-1, 继续调整成大顶堆,直至有序序列为len(array_list)-1.

堆排序前42是在42后面,排序后42在42前面,因此堆排序是不稳定的。

 

下面举例说明:

给定一个列表array=[16,7,3,20,17,8],对其进行堆排序。

首先根据该数组元素构建一个完全二叉树,得到

然后需要构造初始堆,则从最后一个非叶节点开始调整,调整过程如下:
第一步: 初始化大顶堆(从最后一个有子节点开始往上调整最大堆)

20和16交换后导致16不满足堆的性质,因此需重新调整

这样就得到了初始堆。

第二步: 堆顶元素R[1]与最后一个元素R[n]交换,交换后堆长度减一

即每次调整都是从父节点、左孩子节点、右孩子节点三者中选择最大者跟父节点进行交换(交换之后可能造成被交换的孩子节点不满足堆的性质,因此每次交换之后要重新对被交换的孩子节点进行调整)。有了初始堆之后就可以进行排序了。

第三步: 重新调整堆。此时3位于堆顶不满堆的性质,则需调整继续调整(从顶点开始往下调整)

重复上面的步骤:

注意了,现在你应该了解堆排序的思想了,给你一串列表,你也能写出&说出堆排序的过程。

在写算法的过程中,刚开始我是很懵比。后来终于看懂了。请特别特别注意: 初始化大顶堆时 是从最后一个有子节点开始往上调整最大堆。而堆顶元素(最大数)与堆最后一个数交换后,需再次调整成大顶堆,此时是从上往下调整的。

不管是初始大顶堆的从下往上调整,还是堆顶堆尾元素交换,每次调整都是从父节点、左孩子节点、右孩子节点三者中选择最大者跟父节点进行交换,交换之后都可能造成被交换的孩子节点不满足堆的性质因此每次交换之后要重新对被交换的孩子节点进行调整。我在算法中是用一个while循环来解决的

 

开始写算法:

首先,我先初始化大顶堆:

 1 def sift_down(array, start, end):
 2     """
 3     调整成大顶堆,初始堆时,从下往上;交换堆顶与堆尾后,从上往下调整
 4     :param array: 列表的引用
 5     :param start: 父结点
 6     :param end: 结束的下标
 7     :return: 无
 8     """
 9     # 当列表第一个是以下标0开始,结点下标为i,左孩子则为2*i+1,右孩子下标则为2*i+2;
10     # 若下标以1开始,左孩子则为2*i,右孩子则为2*i+1
11     left_child = 2*start + 1  # 左孩子的结点下标
12     # 当结点的右孩子存在,且大于结点的左孩子时
13     if left_child+1 <= end and array[left_child+1] > array[left_child]:
14         left_child += 1
15     if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 当左右孩子的最大值大于父结点时,则交换
16         temp = array[left_child]
17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18         array[start] = temp
19 
20     print(">>", array)
21 
22 
23 def heap_sort(array):  # 堆排序
24     # 先初始化大顶堆
25     first = len(array)//2 -1  # 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表示取整的意思)
26     # 第一个结点的下标为0,很多博客&课本教材是从下标1开始,无所谓吧,你随意
27     for i in range(first, -1, -1):  # 从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开始往上调整
28         print(array[i])
29         sift_down(array, i, len(array)-1)  # 初始化大顶堆
30 
31     print("初始化大顶堆结果:", array)
32 
33 if __name__ == "__main__":
34     array = [16, 7, 3, 20, 17, 8]
35     print(array)
36     heap_sort(array)
37     print(array)

看下运行结果,发现有问题:

[16, 7, 3, 20, 17, 8]
3
>> [16, 7, 8, 20, 17, 3]
7
>> [16, 20, 8, 7, 17, 3]
16
>> [20, 16, 8, 7, 17, 3]
初始化大顶堆结果: [20, 16, 8, 7, 17, 3]
[20, 16, 8, 7, 17, 3]

上面代码的过程如下面4张图所示,但问题是初始化的大顶堆并不正确,当20与16交换后,算法并没有继续对以16为根结点的堆进行调整,导致17的右孩子,大于父结点16.

于是我改进了算法,每次子结点与父结点交换后,需将以子结点为根的完全二叉树调整为大顶堆,当然,如果父结点大与左右孩子,就不需交换,当然与无须再调整为大顶堆。改进后算法如下:

 1 def sift_down(array, start, end):
 2     """
 3     调整成大顶堆,初始堆时,从下往上;交换堆顶与堆尾后,从上往下调整
 4     :param array: 列表的引用
 5     :param start: 父结点
 6     :param end: 结束的下标
 7     :return: 无
 8     """
 9     while True:
10         # 当列表第一个是以下标0开始,结点下标为i,左孩子则为2*i+1,右孩子下标则为2*i+2;
11         # 若下标以1开始,左孩子则为2*i,右孩子则为2*i+1
12         left_child = 2*start + 1  # 左孩子的结点下标
13         # 当结点的右孩子存在,且大于结点的左孩子时
14         if left_child+1 <= end and array[left_child+1] > array[left_child]:
15             left_child += 1
16         if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 当左右孩子的最大值大于父结点时,则交换
17             temp = array[left_child]
18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19             array[start] = temp
20 
21             start = left_child  # 交换之后以交换子结点为根的堆可能不是大顶堆,需重新调整
22         else:  # 若父结点大于左右孩子,则退出循环
23             break
24 
25         print(">>", array)
26 
27 
28 def heap_sort(array):  # 堆排序
29     # 先初始化大顶堆
30     first = len(array)//2 -1  # 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表示取整的意思)
31     # 第一个结点的下标为0,很多博客&课本教材是从下标1开始,无所谓吧,你随意
32     for i in range(first, -1, -1):  # 从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开始往上调整
33         print(array[i])
34         sift_down(array, i, len(array)-1)  # 初始化大顶堆
35 
36     print("初始化大顶堆结果:", array)
37 
38 if __name__ == "__main__":
39     array = [16, 7, 3, 20, 17, 8]
40     print(array)
41     heap_sort(array)
42     print(array)
View Code

但是运行下,出错了,下标越界!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Users/Administrator/PycharmProjects/laonanhai/编程/我的堆排序.py", line 42, in <module>
    heap_sort(array)
  File "C:/Users/Administrator/PycharmProjects/laonanhai/编程/我的堆排序.py", line 35, in heap_sort
[16, 7, 3, 20, 17, 8]
    sift_down(array, i, len(array)-1)  # 初始化大顶堆
3
  File "C:/Users/Administrator/PycharmProjects/laonanhai/编程/我的堆排序.py", line 17, in sift_down
    if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 当左右孩子的最大值大于父结点时,则交换
IndexError: list index out of range
>> [16, 7, 8, 20, 17, 3]

通过Debug知道为啥越界了

为了解决越界的问题,加个下标判定,轻松解决,oh year:

        if left_child > end:
            break

初始化大顶堆代码:

 1 def sift_down(array, start, end):
 2     """
 3     调整成大顶堆,初始堆时,从下往上;交换堆顶与堆尾后,从上往下调整
 4     :param array: 列表的引用
 5     :param start: 父结点
 6     :param end: 结束的下标
 7     :return: 无
 8     """
 9     while True:
10 
11         # 当列表第一个是以下标0开始,结点下标为i,左孩子则为2*i+1,右孩子下标则为2*i+2;
12         # 若下标以1开始,左孩子则为2*i,右孩子则为2*i+1
13         left_child = 2*start + 1  # 左孩子的结点下标
14         # 当结点的右孩子存在,且大于结点的左孩子时
15         if left_child > end:
16             break
17 
18         if left_child+1 <= end and array[left_child+1] > array[left_child]:
19             left_child += 1
20         if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 当左右孩子的最大值大于父结点时,则交换
21             temp = array[left_child]
22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23             array[start] = temp
24 
25             start = left_child  # 交换之后以交换子结点为根的堆可能不是大顶堆,需重新调整
26         else:  # 若父结点大于左右孩子,则退出循环
27             break
28 
29         print(">>", array)
30 
31 
32 def heap_sort(array):  # 堆排序
33     # 先初始化大顶堆
34     first = len(array)//2 -1  # 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表示取整的意思)
35     # 第一个结点的下标为0,很多博客&课本教材是从下标1开始,无所谓吧,你随意
36     for i in range(first, -1, -1):  # 从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开始往上调整
37         print(array[i])
38         sift_down(array, i, len(array)-1)  # 初始化大顶堆
39 
40     print("初始化大顶堆结果:", array)
41 
42 if __name__ == "__main__":
43     array = [16, 7, 3, 20, 17, 8]
44     print(array)
45     heap_sort(array)
46     print(array)
View Code

输出:

C:\Python34\python3.exe C:/Users/Administrator/PycharmProjects/laonanhai/编程/我的堆排序.py
[16, 7, 3, 20, 17, 8]
3
>> [16, 7, 8, 20, 17, 3]
7
>> [16, 20, 8, 7, 17, 3]
16
>> [20, 16, 8, 7, 17, 3]
>> [20, 17, 8, 7, 16, 3]
初始化大顶堆结果: [20, 17, 8, 7, 16, 3]
[20, 17, 8, 7, 16, 3]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View Code

 

初始化大顶堆后,已经要接近成功了。

此时需要交换堆顶与堆尾,但是问题来了,堆顶肯定是array[0],但堆尾呢? 因为每次交换堆顶与堆尾后,堆尾下标是会变化的啊。

为了每次交换时都能找到堆尾,我用一个循环。

    # 交换堆顶与堆尾
    for head_end in range(len(array)-1, 0, -1):  # start stop step
        array[head_end], array[0] = swap(array[head_end], array[0]) # 交换堆顶与堆尾

交换堆顶与堆尾后,堆长度减一,且需从上往下调整成大顶堆。

    # 交换堆顶与堆尾
    for head_end in range(len(array)-1, 0, -1):  # start stop step
        array[head_end], array[0] = swap(array[head_end], array[0]) # 交换堆顶与堆尾
        sift_down(array, 0, head_end-1)  # 堆长度减一(head_end-1),再从上往下调整成大顶堆

 

自此,堆排序算法ending,你会了吗? or 你会装逼了吗?

 

堆排序代码:

 1 def swap(a, b):  # 将a,b交换
 2     temp = a
 3     a = b
 4     b = temp
 5     return a,b
 6 
 7 def sift_down(array, start, end):
 8     """
 9     调整成大顶堆,初始堆时,从下往上;交换堆顶与堆尾后,从上往下调整
10     :param array: 列表的引用
11     :param start: 父结点
12     :param end: 结束的下标
13     :return: 无
14     """
15     while True:
16 
17         # 当列表第一个是以下标0开始,结点下标为i,左孩子则为2*i+1,右孩子下标则为2*i+2;
18         # 若下标以1开始,左孩子则为2*i,右孩子则为2*i+1
19         left_child = 2*start + 1  # 左孩子的结点下标
20         # 当结点的右孩子存在,且大于结点的左孩子时
21         if left_child > end:
22             break
23 
24         if left_child+1 <= end and array[left_child+1] > array[left_child]:
25             left_child += 1
26         if array[left_child] > array[start]:  # 当左右孩子的最大值大于父结点时,则交换
27             array[left_child], array[start] = swap(array[left_child], array[start])
28 
29             start = left_child  # 交换之后以交换子结点为根的堆可能不是大顶堆,需重新调整
30         else:  # 若父结点大于左右孩子,则退出循环
31             break
32 
33         print(">>", array)
34 
35 
36 def heap_sort(array):  # 堆排序
37     # 先初始化大顶堆
38     first = len(array)//2 -1  # 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表示取整的意思)
39     # 第一个结点的下标为0,很多博客&课本教材是从下标1开始,无所谓吧,你随意
40     for i in range(first, -1, -1):  # 从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开始往上调整
41         print(array[i])
42         sift_down(array, i, len(array)-1)  # 初始化大顶堆
43 
44     print("初始化大顶堆结果:", array)
45     # 交换堆顶与堆尾
46     for head_end in range(len(array)-1, 0, -1):  # start stop step
47         array[head_end], array[0] = swap(array[head_end], array[0]) # 交换堆顶与堆尾
48         sift_down(array, 0, head_end-1)  # 堆长度减一(head_end-1),再从上往下调整成大顶堆
49 
50 
51 
52 if __name__ == "__main__":
53     array = [16, 7, 3, 20, 17, 8]
54     print(array)
55     heap_sort(array)
56     print("堆排序最终结果:", array)
View Code

运行结果:

[16, 7, 3, 20, 17, 8]
3
>> [16, 7, 8, 20, 17, 3]
7
>> [16, 20, 8, 7, 17, 3]
16
>> [20, 16, 8, 7, 17, 3]
>> [20, 17, 8, 7, 16, 3]
初始化大顶堆结果: [20, 17, 8, 7, 16, 3]
>> [17, 3, 8, 7, 16, 20]
>> [17, 16, 8, 7, 3, 20]
>> [16, 3, 8, 7, 17, 20]
>> [16, 7, 8, 3, 17, 20]
>> [8, 7, 3, 16, 17, 20]
>> [7, 3, 8, 16, 17, 20]
堆排序最终结果: [3, 7, 8, 16, 17, 20]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堆排序数据交换时需要一个辅助空间,故空间复杂度是O(1)
 
在构建堆(初始化大顶堆)的过程中,完全二叉树从最下层最右边的非终端结点开始构建,将它与其孩子进行比较和必要的互换,对于每个非终端结点来说,其实最多进行两次比较和一次互换操作,因此整个构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大概需进行n/2 * 2 = n次比较和n/2次交换。
 
在正式排序时,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log2n⌋+1,并且有n个数据则需要取n-1次调整成大顶堆的操作,每次调整成大顶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2n)。因此,重建堆的时间复杂度可近似看做: O(nlogn)。
 
 
堆排序效果图:
各种排序的稳定性,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总结:

上图来自:http://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776068

参考博客:http://www.cnblogs.com/dolphin0520/archive/2011/10/06/2199741.html

这篇博客写了好几天了。转发注明出处: http://www.cnblogs.com/0zcl/p/6737944.html 

posted @ 2017-04-23 22:07  前程明亮  阅读(90605)  评论(7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