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软件工程实践的总结

 

      软件工程这学期按这样的方式实践,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这不是单纯套用流行语。是真的,我初始不想 作业开博客、实践方法大调整、实践公开化评价等方式进行。一方面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作为一个参与过十多年软工实践的“老”教师,轻易大调整的付出和成本是巨大的,这在教学日渐式微的大环境里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对于开设博客、公开评价、不同实践作业的部署等的效果并没有把握。在这过程中,力得周筠老师和邹欣老师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老师的坚持不懈与推动鼓励,终于在2013级同学中开始尝试借鉴《构建之法》。 

      在要求开设博客后,大家的第一次作业、第二次作业,特别是第三次的原型设计作业,让我感到开博客在作业环节的神奇的化学反应。作业不再是学生和老师的单向和封闭的交流,变成一个师生、学生间、学生与社会间一个公开的互动交流,越多元思路越开阔,越开放带来的进步和变化就越大。许多同学在第一个月里,就开始喊:有点吃不消了。一个月里用过的软件写过的代码,比大学前两年都多很多。开始有了要熬夜编码的感觉。而你们的投入,你们全身心付出所展现的作品成果,你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提升与成长,都让我觉得非常惊艳。

      在作业的设计里,也希望能为《构建之法》大习题库做些贡献,所以设计了针对用户“痛点”的原型设计和结对编码的作业。另外,词典评测的作业,也开拓了未来实践作业和各种方式的新思路。

      一届又一届,你们即将结束软件工程的实践,而软件程序员的生涯将刚刚开始。软工带你们入门,也将和你们挥手告别。而我将继续留下,不断完善不断迭代不断颠覆,在未来和学弟学妹们继续learning by doing!  也欢迎你们把 http://www.cnblogs.com/easteast/ 链接加入收藏夹,偶尔想起,回来看看,看看未来这里的变化,也给予后来人一些指导和帮助。

      课程即将结束,如同康永哥不会在康熙结束时谢谢观众一样:做了节目,看与不看,是观众的事,不必感谢。 所以,我也不会感谢同学。我们提供了平台,学与不学,学的很多,学的很苦,这都是缘分。但要感谢许多人:

      首先要感谢范飞龙老师,他在整个学期的过程中,给予同学许多许多的指导,博客作业点评和评分的细致,有问必答的耐心,对于作业和完成作业的要求和严谨。异地教学辅助合作的方式,也开拓了视野。完全可以说,没有范博士,这次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完成。

      

      范飞龙博士在2015.9.26莅临福大给大家讲座

     要感谢邹欣老师。作为一个业界顶尖的程序员,难的是能关注高校的软工教学。更难的是,能根据自己的多年积累写出《构建之法》这样的好书,无论在课程实践或程序员初入公司的入门指导,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即便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偶尔翻阅,也会在书中看到让人会心一笑的默契的文字。同时,更更难的是,身体力行亲自推动高校的软工教学,立足北航,有教无类,辐射全国。这在IT业界是唯一吧。更更更难的是,百忙中,同学的博客作业都仔细查阅及时点评,遇到问题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没有邹老师,没有软工实践教学的不一样。

      要感谢周筠老师。作为一个和编辑打过交道的人,我初始很难想象编辑会如此关注高校软工教学。而且锲而不舍坚持推动。推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都及时协调,穿针引线,立场坚定,思路明确,方法有效,默默出力。我以前一直觉得缺少一个这样榜样。君子之交,未谋面而仰慕影响良多,这便是周老师。没有周老师,没有我的这次软工实践的开展。

      Goodbye All~~~     

posted @ 2015-12-19 21:34  福大软工和面向对象  阅读(2312)  评论(1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