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的梦想

那一抹夕阳

  博客园  :: 首页  ::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今天凌晨3点多的时候,看了中央二台的经济半小时。是一个关于网络游戏的话题。看完后心情沉重,提笔写此文。节目里面介绍了一个小伙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患了共济失调,这个病很难讲清楚,简单来说,就是长时间坐于电脑前,导致身体组织和神经长时间得不到休息而失调及损伤。那位少年,走路都已经走不稳,上下楼梯都必须扶着扶手。坐下吃饭的时候,脖子也非常疼痛。5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少年变成了这么一副样子,在20岁的年华中,每天依旧在电脑面前,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度过。

节目报道了一组数字,中国青少年网民8000万,90%的青少年犯罪和网络游戏相关。其中69%为抢劫罪,23%为强奸罪,这两者之和已经90%多了。网瘾的危害已经胜过毒瘾,因为网瘾而导致了大量的少年犯罪、离家出走、学业荒废。

70年代出生的人,接触电脑最早的也应该在高中,可能还有更早接触电脑的,但是那时电脑功能很简单,没有复杂的游戏,苹果机时代的警察抓小偷就已经让人兴奋不已,但这些游戏和魔兽比起来,确实没有可比性。更多人是在大学才接触的电脑,接触的游戏,比如极品赛车、QuakeCS等。很多游戏还是局限于局域网,还没有出现现在魔兽的这种真正的网络游戏。早期的mud我想可以算是魔兽类的前身,只不过那时受网速和机器速度的限制,这种网游还是文字型的,而现在已经是拥有丰富效果的3D游戏了。

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吧,他们大学入学时,应该就是网游的兴盛期,通宵达旦的在宿舍玩游戏,浑浑噩噩的过玩了大学四年,出来后找不到工作,什么都没有学成。

谁该来为此负责呢?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是当你还10岁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意志呢?该如何去引导他们呢?我想这是整个国家都应该思考的一件事情。年轻的一代就是国家的根本,民族的兴旺也是要靠年轻一代来实现的。

游戏确实容易上瘾,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就有了任天堂游戏机的出现,那时有同学买了,去同学家玩,感觉很稀奇,自己当然也想要一台,不过家里没有那么多钱,当时想,长大了可以自己挣钱买一台,可以无忧无虑的玩,现在赚钱了,却对游戏没有了什么兴趣。但是当时的这种游戏仍然对我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后来又出现了游戏厅,导致了很多孩子去玩,发生了很多悲剧。

这个责任不能是说孩子的自治力不好,这个责任只能由家长和老师来承担。从今天的节目来看,虽然父母花了很多心思,但是对孩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言语并不合适,教导的语气非常容易导致逆反心里,而劝导的言语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效果不好也就很正常了。古人云“因材施教”,但是现在的老师和家长,以及现在的教育制度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研究人,研究孩子的心理,研究孩子的特长、兴趣。然后是引导,引导和教导有着天壤之别,引导会让你的孩子成为天才,教导会让你的孩子成为蠢材。你的孩子不听话是正常的,什么事情都听话才是不正常的。一个听话的民族是不会有希望的。

学校并不是能把这些孩子教好的地方,从“因材施教”的观点看,学校只能教会一部分学生,也即适合学校那一套方法的学生。而孩子都有各自的天性,所以还有一些学校就无法教好,家长的责任要比学校大,如果家长不在乎自己的孩子,那么就没有人在乎你的孩子了。如果家长把孩子整个托付给学校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前途可能也不会太光明。

爱迪生小学时被老师定性为“终生一事无成”,只上了几个月的小学就退学了。

达尔文小时候很喜欢在野外看昆虫,对当时那个年代的正宗学科神学没有一丝兴趣。

下一代的教育,从家长到国家都有责任。矛盾的变化是由内因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控制那些促进这个变化的外因。现在大量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网游、网络聊天,造成了多大的问题。再看看我们国家的网游代理商,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已经是中国的新一代首富,那巨大的财富背后,隐含着多少个家庭的支离破碎,隐含着多少个家长的眼泪,又隐含着多少凋零的花朵?

最近国家出台了措施,要求网游提供商从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长时间玩网游,同时推进网络实名制。听到这个我很高兴。但是我对这种方式是否有效持强烈怀疑态度。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大智慧。

最近偶尔看到了郑渊洁的自我简介,摘抄一段,共赏:

“不轻视名利。性格自闷。心胸不开阔。易怒。爱听鼓励话。闻过不喜。宠辱都惊。喜走独木桥。患有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像对待父母和领导那样对待孩子。成功秘诀:只听鼓励话,远离其它话。

 

posted on 2007-08-16 10:44  番茄的梦想  阅读(2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