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协议学习心得体会

以前对于HTTP和FTP也是有所了解的,看了一遍英文版的RFC文档,虽然很痛苦,但是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在这个概念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完成后,将处理的结果以Http Response的形式返回给我们,下面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网页访问来介绍Http的一些概念

 

 1,HTTP所表达的控制以及描述性相关的信息都包含在了HTTP的起始行和首部之中。BNF的使用使得自己能够清晰的梳理出起始行和首部中所有类别的元信息。对于每一类的元信息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也能够有所了解。这一抽象的方法不仅HTTP协议定义的时候比较严谨之外,在实现HTTP解析器(浏览器)的时候参照BNF写代码是非常容易实现的。这也提醒了我们在编写相关的系统设计方案的时候是可以借鉴类似的方法的。毕竟使用文字表述的设计方案存在这问题遗漏,表述不够清晰,不同人理解有所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HTTP被设计成为一种非常容易扩展的协议,因此协议时松散的。头域可以加入需要的头部名和指定的值,尽管有的头部没有加入RFC标准,但是可能成为约定成俗的标准(虽然这会给HTTP的安全性带来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设计方案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考虑到其以扩展性,这也是HTTP能够长期存在,不断发展的原因。

  2,FTP采用的是控制和数据相分离的模式实现文件的传送。首先这一设计思想在程序的设计之中本身就很常见。FTP采用的是命令+响应码的形式来控制文件传输的功能,若干条命令+不同类别的响应码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其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但是FTP的RFC文档给出了这些组合的状态图。六种类型的状态图覆盖了FTP可能的所有情况。前面我们提到HTTP的BNF表示方法利于编写程序,这里的状态图同样给出了编写完备FTP软件的指导性方法。当然状态图也可以看出有的命令是有先后顺序的,但是大多数的命令是没有此要求的。

  3,RTSP可以说基本复用了HTTP的设计思路,从请求和响应的消息组成可以清晰的看出。但是其也借鉴了FTP中相关的优秀思想。比如数据和控制的分离,RTSP的数据传输就是由RTP/RTCP等协议去实现的。在HTTP中,请求响应模式采用的是CS的模式,即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器应答响应。FTP的就发生了变化,首先在FTP的架构之中存在这一个客户端控制这两个服务器的通信。两个SERVER的通信以及在FTP中的Port模式下(数据连接是由服务器发起的),这两种情况跟HTTP就很不相同。至于到了RTSP请求是双向的。

  总的来说三种协议都是基于文本的应用层协议,基于文本的协议在需要某些属性、方法或者命令的时候能够比较方便的添加。相对与传输层以及网络层(虽然也有扩展)来说,固定的位置表达的含义是确定的,基于文本的协议比较灵活多变。当然协议最基本的分层原则也在HTTP,FTP以及RTSP中有所体现,即应用层协议应尽量减少其与下层之间的耦合性。虽然常见的HTTP都是基于TCP协议的,但是HTTP并不关心整个HTTP消息在传输层如何使用的。

posted @ 2023-03-09 08:46  污痕  阅读(9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