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3\] 个人作业:结课总结
[I.3] 个人作业:结课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5春季软件工程 | 
|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 [I.3个人作业]:结课总结 | 
|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 提高自身软件开发能力,最终合作设计出一款实用的软件 | 
|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 总结和问题反思 | 
提问博客链接
对之前提问的解答
问题1: “小强地狱”的进出“地狱”标准是否合理?
 经过我们团队一个学期的软件开发,作为中小团队来讲,我的感觉是先将整个项目构建出来,然后再改bug会更加方便。在beta轮我们的主要工作放在完善功能、修改bug上,并进行一些新功能的开发。我的经验是:对于中小团队不建议实行小强地狱,大型项目可以考虑。
问题2:如何确定软件在不同利益相关者方面的侧重?
 通过团队经验来看,优先做好主要功能,保证稳定运行是软件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跟据不同利益者增加新功能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技术与时间成本,我的评分是成本>效果,即使该项目的成果或收益低于其余项目。
问题3:有关功能的定位和优先级相关
必要需求中的杀手功能是最重要的,应该放在第一重要梯度考虑;必要需求中的辅助功能是第二重要的,应该放在第二重要梯度考虑;作为一款地图软件,实现导航和导航相关功能是软件的首要需求;在beta轮我们加入的其他特色功能时,优先考虑时间成本,再考虑实用性,跟据开发者角度出发对功能进行排序。
问题4:公司该如何培养软件工程师走出思维误区
 本次项目开发设计该问题较少,个人认为多沟通,多培养可以解决问题。
问题5:在技术竞争中,如何平衡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项目开发种目前并未遇到之前的竞品,但最初决定开发游戏类想法时,有许多往届与同届竞品,我们的经验是在满足该游戏的基础玩法基础上,开发自己独特的玩法或者融合创新玩法,只要特色玩法独树一帜,就不必担心抄袭问题。
每个阶段分别学习到了什么
需求阶段
 掌握了撰写详细需求文档的能力,包括明确软件的目标用户群体、核心功能模块、各功能的详细描述以及非功能需求(如性能要求、兼容性要求等),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清晰的指导。
设计阶段
 深入了解了微信小程序的界面设计原则、布局特点、组件使用规范等,确保设计出来的软件界面符合微信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整体风格一致性。学习了如何设计直观、易用的导航界面交互,例如地图的缩放、旋转操作,起点终点的输入方式,路线选择的呈现形式等,提升用户体验。
实现阶段
 学习了如何调用微信小程序提供的地图相关 API,实现地图的加载、定位、路径规划等功能,并处理 API 返回的数据以在界面上正确展示导航信息。了解了前后端如何通过接口进行数据交互,例如将用户输入的起点和终点信息发送到后端服务器,接收后端返回的路线数据,以及如何处理网络请求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等。
测试阶段
 熟悉了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如单元测试、场景测试等)和测试流程,包括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并记录问题、跟踪问题修复情况等。关注用户在实际使用测试版本软件过程中的体验反馈,学习了如何根据用户体验方面的问题(如界面操作不流畅、信息显示不清晰等)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提升软件的易用性和满意度。
发布阶段
 掌握了微信小程序在微信平台上的发布流程,包括账号准备、小程序审核要求、提交发布等操作步骤,确保软件能够顺利上线并符合微信的相关规定。建立起了收集用户反馈的渠道,如在小程序内设置意见反馈入口、关注用户在应用商店的评论等,为后续的软件优化和功能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维护阶段
 积累了处理软件在上线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功能故障、兼容性问题等)的经验,能够快速定位问题原因并进行修复,保障软件的稳定运行。
总结与感悟
 这门课程带给我的,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一种对软件工程系统性构建。通过设计阶段对系统架构的规划,我们学会了从整体上把握软件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前后端的数据交互,以及如何保障软件的稳定性和扩展性。这种系统思维的培养,使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的实现,而是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
 在开发阶段,我们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密切沟通,深入沟通合作。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密切的沟通与分工是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键。我们学会了如何前后端合作,接口统一等。通过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在遇到跨模块的问题时,团队成员之间又能够紧密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这门课程带给我一个开发项目与团队合作的先例与经验,在未来的工作种起到了先驱者的重要作用。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