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马克思唯物主义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虽然实践的观点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但马克思唯物主义相对于旧哲学,对于实践的关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强度。在笔者看来,有关实践的观点构成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真理性、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基础,将马克思唯物主义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 对于实践问题的了解,不如先从意识和对象间的关系说起。旧唯物主义强调对象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强调的是意识之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但这两种关系都只描述了一种静态的,单向的作用。就好像,盲人摸象的一切结论全赖于大象,却一点不可能摸着摸着把象皮盘得圆润了;又或者说,掩耳盗铃只是主观地认为铜钟没有大响,却一点不可能改变主人家闻声赶来把他抓住的这个事实。在充分吸收前人思想后,马克思基于实践给出一种双向的,更加有生命力的解释——对象同时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也就是说,客观存在是对象(客体性),而人的实践本身也是对象(主体性)。愚公看山,认识到山是高大的,影响交通往来的;愚公移山(假设成功了),便还能知道山是可以移走的,它的高大不是永恒的,无穷匮的子子孙孙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 在前后两次示意性的比喻里,我们大概能想象到蕴藏在马克思唯物主义里的张力。现在不妨来看看这种力量在一些相对更具体的范畴里的表现。第一个,比较经典的,关于思维真理性的问题。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离开社会实践来讨论思维的真理性是没有意义的。换言之,我们既已知道对象之于意识是同时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知道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的客观效果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那么为什么不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呢?不是仅停留在形而上学,用观点反对观点;也不妄自菲薄,默默接受“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更愿意人们把这些思考、疑惑、矛盾重新投回它们的出生地——实践之中去。正是关于对象和意识的深刻认识,提供了一种双向的动力,让这样一个有机的反馈系统能够建立起来。

​ 第二个,来看看“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人和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算作同一个范畴。比如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是自觉的自然本质”说的是每个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萨特的人学观中“孤立的个人非理性意识活动是最真实的存在”将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真实存在割裂开来。可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性和实践性的体系中,考察的对象正是真正的“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事实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全部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或者说,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人对自然界、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的改造。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同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实践的观点使马克思唯物主义坚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丰富的,没有救世主、神仙、皇帝,王侯将相也只是不同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 这两个“本质”引出的,是第三个,也是最宏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在实践理论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和社会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出意料地,马克思态度鲜明地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那么,谁具有最大的力量改造世界?谁能以最大的魄力创造人类的幸福?马克思选中的,是无产阶级。但他如此坚信无产阶级颠覆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劳动者的某种灿烂美德,也不在于对其贫苦的同情。无产阶级的力量来自于他们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自己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的地位。他们的劳动力被剥削,他们的劳动被异化,他们本身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完全丧失”,所以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 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依然是不可或缺的。1973年,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描述了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取得支柱性地位的现实和趋势。这一趋势的最主要根源之一,在托勒夫的《第三次浪潮》中,被描述为“信息的开放”:日益普及化的信息技术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和个人意识的发展,许多等级制度乃至风俗的束缚都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个人意识的觉醒使得许多传统的社会联系弱化,诸如结婚年龄推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都成为了常见的社会现象。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正使得人的组织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本的大量流失。马克思主义恰恰可以成为抵抗这一浪潮的一股力量。马克思唯物主义鼓励改造世界的活动,鼓励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自己。而实践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界、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的改造,这从根源上是与信息技术形成对抗的。人们在实践中会更加关注具体的事物,从事具体的工作,从而得以从虚无的信息流中解放出来。

​ 总的来说,实践的观点贯穿整个马克思唯物主义,从形而上的意识和对象,到气势磅礴的历史使命。实践的观点赋予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一种极富张力、极不平静的状态,使得它拥有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而服务的,也似乎只有到资本主义和剥削被彻底消灭干净了才会结束。正如特里·伊格尔顿在回答“马克思为什么没有过时”时所说的:“马克思的时代终将过去,但之后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候惠勤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103

[2] [英]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李杨,任文科,郑义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 黄东升.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C]. 外国哲学(第14辑),1998.

[4] 吴旅燕. 论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萨特人学观——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人学观简评[J]. 人民论坛, 2012(a09):148-149.

[5] [美]丹尼尔·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 高铦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6] [美]阿尔文·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 黄明坚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posted @ 2020-06-21 19:27  ZXL的博客  阅读(97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