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
- 课程计划完成度:预期与现实的碰撞
目标回顾:
“熟练掌握Web开发流程,加深业务逻辑理解,完善知识体系,参与竞赛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际进展(用数据/例子说话):
技术实践:
完成3个前后端分离小项目(课内+自主),使用Vue+SpringBoot技术栈。
例:仿知乎问答系统,实现JWT鉴权、动态加载、评论嵌套——但分页查询的SQL优化卡了2天。
微信公众号开发:搭建天气查询服务号,踩坑记录:微信授权流程调试6次才通过。
竞赛参与:
加入“蓝桥杯”校级选拔队,负责Web模块开发(组内排名3/5)。
遗憾:团队因需求频繁变更未晋级省赛,但学会用Git处理冲突。
知识体系短板:
业务逻辑层面:能写CRUD,但对“订单状态机”“库存扣减并发”等场景仍依赖教程(自评掌握度60%)。
AI替代焦虑:
验证:用DeepSeek生成宿舍管理系统增删改查代码(节省4小时),但调试复杂业务BUG仍需手动排查。
结论:流程已走通,深度待加强。计划完成度约70%,业务逻辑需项目实战补足。
- 重答《构建之法》五问:从纸上谈兵到实战体会
原问题与当前答案:
原问题 现阶段回答 为何课程未解决?
-
如何量化需求优先级? 用“MoSCoW法则”(项目中被PM强制推行) 课程需求是预设的,缺乏真实甲方拉扯
-
测试真的需要写那么多用例? 线上BUG教训:登录模块漏测“密码特殊字符”场景 课程测试仅覆盖基础功能
-
敏捷开发是否适合学生小团队? 适合!但每日站会变成“每周糊弄会” 缺乏外部监督,执行力打折
-
技术债不还会怎样? 为赶竞赛抄快代码,结果重构耗时翻倍 课程项目无长期维护阶段
-
程序员如何与非技术沟通? 用Axure画原型图比讲技术术语更有效(亲测) 跨角色协作模拟不足
反思:课程给了“地图”,但真实战场在课外。 -
新问题:从课堂走向工业界的困惑
希望老师/助教解答:
技术迭代恐惧症:
SpringBoot还没学透,又出Quarkus、Deno… 企业到底如何看待“追新”与“求稳”?
业务逻辑黑盒:
课程项目需求文档清晰,但实习中常遇到“模糊需求”。如何快速挖掘隐性业务规则?
AI协作边界:
用Copilot生成代码被学长批评“缺乏思考”,但企业招聘又要求“善用工具”。合理红线在哪?
- “事后诸葛亮”分析新感悟:失败比成功更值钱
团队复盘会摘录:
原结论:“项目延期因后端API设计失误”。
新认知(重读《人月神话》后):
深层问题:误把“人天”当进度单位(如“登录模块=2人日”),忽视联调沟通成本;
致命伤:为赶进度砍掉文档,结果BUG率上升37%(统计自Git提交记录)。
行动改变:
在新项目中强制推行“API契约先行”(用Swagger定义接口),争吵减少50%;
设立“20%缓冲时间”应对突发需求——真香!
- 技能提升:数字背后是思维进化
可量化进步(对照课程初自评):
能力项 课前 课后 提升证据
Git协作 2分 8分 成功回滚队友误删的订单模块
接口设计 4分 7分 减少60%的前后端扯皮
调试效率 3分 6分 用Chrome DevTools定位内存泄漏
无法数字衡量的收获:
抗压心智:凌晨3点部署服务器崩溃,学会先喝口水再查日志;
技术判断力:不再迷信“最新框架”,优先选团队熟悉的方案;
敬畏业务:明白“支付失败”可能毁掉用户体验,而不只是BUG统计里的1条记录。
- 给未来的建议:我希望这门课变成这样
设想一年后(大三/实习期),回头看课程:
教学方法:
👍 优点:用真实项目驱动学习(比纯理论更带劲);
建议:增加“需求变形”环节——中期突然要求从Web扩展至小程序,模拟企业需求突变。
师生角色:
助教应化身“甲方毒舌”:故意提不合理需求,训练抗压沟通;
老师需做“拆弹专家”:不直接给方案,用提问引导排查(如“数据库索引加了吗?”)。
课程衔接:
与《数据库原理》联动:在项目里体验慢查询优化,比死记范式有用;
向《企业级开发》过渡:引入微服务拆分、Docker部署等工业化场景。
核心诉求:让技术接地气,让焦虑变底气。
三个开放问题
技术深度VS广度困境:
当企业招聘既要求“SpringCloud全家桶”又要求“算法功底”,学生如何平衡学习投入?
竞赛与课程项目如何互补?
竞赛追求快速产出,课程强调规范流程,两者思维冲突时如何切换?
AI时代的基础能力清单:
当Copilot能写CRUD,我们更该强化架构设计、领域建模,还是业务抽象能力?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