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

Java基础

一、 封装

封装的过程

  1. 修改属性的可见性(设为private)。

  2. 创建getter/setter方法(用于属性的读写)。

  3. 在getter/setter方法中加入属性控制语句。

内部类

(一)内部类的作用:

  1. 内部类提供了更好的封装,可以把内部类隐藏在外部类之内,不允许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访问该类。

  2. 内部类的方法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数据,包括私有的数据。

  3. 内部类所实现的功能使用外部类同样可以实现,只是有时使用内部类更方便。

内部类分类:

主要分为:成员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 方法内部类 匿名内部类

成员内部类:定义了成员内部类后,必须使用外部类对象来创建内部类对象,而不能直接去 new 一个内部类对象,即:内部类 对象名 = 外部类对象.new 内部类( );

  1. 外部类不能直接使用内部类的成员和方法。

  2. 可先创建内部类的对象,然后通过内部类的对象来访问其成员变量和方法。

  3. 如果外部类和内部类具有相同的成员变量或方法,内部类默认访问自己的成员变量或方法,如果要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可以使用 this 关键字。

静态内部类: static 修饰的内部类

  1. 静态内部类不能直接访问外部类的非静态成员,但可以通过 new 外部类().成员 的方式访问 。

  2. 如果外部类的静态成员与内部类的成员名称相同,可通过“类名.静态成员”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如果外部类的静态成员与内部类的成员名称不相同,则可通过“成员名”直接调用外部类的静态成员。

  3. 创建静态内部类的对象时,不需要外部类的对象,可以直接创建 内部类 对象名= new 内部类();

方法内部类: 方法内部类就是内部类定义在外部类的方法中,方法内部类只在该方法的内部可见,即只在该方法内可以使用。(由于方法内部类不能在外部类的方法以外的地方使用,因此方法内部类不能使用访问控制符和 static 修饰符。)

二、 继承

继承的初始化顺序:

  1. 初始化父类 再初始化子类。

  2. 先执行初始化对象中属性,再执行构造方法中的初始化。

final关键字:

  1. final修饰类,则该类不允许被继承。

  2. final修饰方法,则该方法不允许被覆盖。

  3. final修饰属性:则该类的属性不会进行隐性的初始化(类的初始化属性必须有值)或在构造方法中赋值(但只能选择其一)。

  4. final修饰变量,则该变量的值只能赋一次值,即变为常量。

super的应用:

  1. 子类的构造的过程中必须调用其父类的构造方法。

  2. 如果子类的构造方法中没有显示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则系统默认调用父类无参的构造方法。

  3. 如果显示的调用构造方法,必须在子类的构造方法的第一行。

  4. 如果子类构造方法中既没有显式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而父类同时也没有无参的构造方法,则编译出错。

三、 多态

  1. 引用多态:父类的引用可以指向本类/子类的对象。

  2. 方法多态:创建本类方法时,调用的方法为本类方法;创建子类对象时,调用的方法为子类重写的方法或者继承的方法。

posted @ 2019-07-04 20:09  辰绯  阅读(12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