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arm运行ceph存储基准测试

关于arm

之前wdlab对外发布过一次约500个节点的arm的ceph集群,那个采用的是微集群的结构,使用的是双核的cortex-a9 ARM处理器,运行速度为1.3 GHz,内存为1 GB,直接焊接到驱动器的PCB上,选项包括2 GB内存和ECC保护

这个在国内也有类似的实现,深圳瑞驰商用Arm存储NxCells

small-arm

这个采用的是微集群的架构,能够比较好的应对一些冷存场景,但是今天要说的不是这种架构,而是一个比较新的平台,采用的是高性能的arm的架构,也就是类似X86的大主板结构

很多人了解的arm的特点是小,功耗低,主频低,这个是以前的arm想发力的场景,类似于intel做的一款atom,在很早期的时候,我在的公司也尝试过基于atom主板做过1U的ceph存储,但是后来各种原因没有继续下去

实际上arm也在发力高性能的场景,但是这个比较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的到,在这里,我把我们的硬件设备的测试数据发一部分出来,也许能改变你对arm的印象,在未来硬件选型的时候,也许就多了一层选择

高性能arm设备说明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OR:          Ampere eMAG ARMv8 @ 3.00GHz
    Core Count:       32                        
    Scaling Driver:   cppc_cpufreq conservative 

  GRAPHICS:           ASPEED
    Screen:           1024x768         

  MOTHERBOARD:        MiTAC RAPTOR
    BIOS Version:     0.11                                               
    Chipset:          Ampere Computing LLC Skylark                       
    Network:          2 x Intel 82599ES 10-Gigabit SFI/SFP+ + Intel I210 

  MEMORY:             2 x 32 GB DDR4-2667MT/s Samsung M393A4K40BB2-CTD

  DISK:               FORESEE 256GB SS + 6001GB Seagate ST6000NM0115-1YZ
    File-System:      xfs                               
    Mount Options:    attr2 inode64 noquota relatime rw 
    Disk Scheduler:   DEADLINE                          

  OPERATING SYSTEM:   CentOS Linux 7
    Kernel:           4.14.0-115.el7a.0.1.aarch64 (aarch64) 20181125          
    Compiler:         GCC 4.8.5 20150623                                      
    Security:         meltdown: Mitigation of PTI                             
                      + spec_store_bypass: Not affected                       
                      + spectre_v1: Mitigation of __user pointer sanitization 
                      + spectre_v2: Vulnerable             

机器采用的是ampere的最新的平台RAPTOR平台进行的测试,这里只是做了最小环境的测试,因为测试设备被占用了,就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测试即可,机器上面的插口都没有什么限制,支持pcie插槽,能够自己扩展到多盘位机器,也支持万兆网卡,本次测试采用的就是36盘位的机器,对于36盘位的机器来说,底层的磁盘的总资源肯定是大于网络带宽的,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磁盘在前端业务满载的时候,不会那么忙

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说明

环境为单机36盘位的ceph12版本,配置的12.2.10版本的ceph,使用的是bluestore,设置的副本1,然后用一台X86机器作为客户端,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万兆相连,对比测试的机器同样为36盘位的机器,为了保证环境的一致性,测试过程中集群没有重搭,直接把盘换了一个平台进行了启动后进行测试

磁盘有36块6T的sata盘

本次测试测试了两组数据

  • 机器的主机带宽(vdbench测试arm的)
  • 机器带上ceph以后的输出带宽

本次测试只在现有的环境下对比,测试模型很多,同样的X86选型都可以选出各种各样的,这里我只拿我现有的机器进行的测试,X86和arm的都为32 processor的服务器,内存一致

主机带宽

主机vdbench测试

测试项目 测试时长 IOPS response 带宽
4K随机写 600s 13123.1 5.400 51.26M/s
4K随机读 600s 3463.0 20.782 13.53M/s
1M顺序写 600s 3661.6 19.360 3661.63M/s
1M顺序读 600s 3857.8 18.657 3857.82M/s

这个是vdbench 对主机带宽进行的测试,为什么需要这个测试,很久以前看过一篇博客,是讲fio测试的,博主提出了一个概念,你如果只是测试一个磁盘的数据,然后相加,这个数据可能跟实际偏离很多,还有个情况就是cpu的处理io的并发能力同样会影响最终输出,也就是你的写入越接近最终的并发写入,越能反应最终的可能的最大输出带宽,所以这个地方通过fio或者vdbench都能测出主机带宽,在知道可能存在这个问题以后,每次都会测一测,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两次问题

第一次是前面的硬盘的面板带宽的,之前有次测试的数据24个盘不管怎么样都是1.9G,在到了19个盘之后的数据就不再上升,磁盘utils一直都是100%,后来查出来是面板驱动问题,找硬件厂商刷了下驱动后,带宽就恢复正常

一次是本次测试同样36盘一直跑出来发现只有2G/s,排查以后发现是内部的lsi的卡到面板只用了一根线,虽然看到的是36个盘,但是受限于线的带宽,只有2G/s,把线换成2根以后,性能就到了上面的3.6G/s了,这个如果不跑下整机带宽,也许没发现,或者后续会怀疑是不是本身软件处理慢了

本次测试主要是sata的盘的,也就是跑的带宽模式,大IO的场景,需要小io的场景的需要ssd的环境了,不在本篇讨论范围内

集群的测试数据

arm和X86测试数据对比

rados -p rbd -t 32 -b 64K bench  300 write --no-cleanup --run-name 64kt32
rados -p rbd -t 8 -b 4096K bench  300 write --no-cleanup --run-name 4Mt8

命令的例子,根据不同的用例进行调整参数

64K块大小性能

读/写 块大小/并发数 Bandwidth(MB/s) Average IOPS Average Latency(ms)
arm写 64K/32 39.8914 638 0.0501339
X86写 64K/32 39.3184 629 0.0508632
arm写 64K/64 67.283 1076 0.0594479
X86写 64K/64 66.0471 1056 0.0605586
arm写 64K/128 110.14 1762 0.0726323
X86写 64K/128 108.525 1736 0.0737129
arm写 64K/256 177.103 2833 0.0903411
X86写 64K/256 190.263 3044 0.0840909
arm写 64K/512 260.715 4171 0.122732
X86写 64K/512 261.358 4181 0.122422
arm读 64K/32 1060.96 16975 0.00186769
X86读 64K/32 958.661 15338 0.00206133
arm读 64K/64 1026.75 16428 0.00387973
X86读 64K/64 946.426 15142 0.00419585
arm读 64K/128 1082.39 17318 0.007375
X86读 64K/128 931.589 14905 0.00855418
arm读 64K/256 1116.87 17869 0.0143076
X86读 64K/256 1001.93 16030 0.0159373
arm读 64K/512 1116.81 17868 0.0286263
X86读 64K/512 1008.51 16136 0.0316968

4M块大小性能

读/写 块大小/并发数 Bandwidth(MB/s) Average IOPS Average Latency(ms)
arm写 4M/8 377.74 94 0.0847078
X86写 4M/8 377.604 94 0.0847369
arm写 4M/16 676.168 169 0.094649
X86写 4M/16 670.021 167 0.0955143
arm写 4M/32 900.391 225 0.142123
X86写 4M/32 902.573 225 0.1418
arm写 4M/64 901.906 225 0.283723
X86写 4M/64 902.953 225 0.28335
arm写 4M/128 903.476 225 0.566172
X86写 4M/128 904.942 226 0.56528
arm读 4M/8 906.495 226 0.0347298
X86读 4M/8 784.499 196 0.0395726
arm读 4M/16 968.325 242 0.0655441
X86读 4M/16 1091.42 272 0.0570873
arm读 4M/32 1074.49 268 0.118411
X86读 4M/32 1108.76 277 0.113665
arm读 4M/64 1053.77 263 0.242012
X86读 4M/64 1116.84 279 0.227442
arm读 4M/128 1121.86 280 0.4553
X86读 4M/128 1102.44 275 0.462227

从上面的两大组数据可以看到,在这个测试模型下面,这个arm的机器的性能并不差,两款硬件在同样的测试压力,和同等磁盘的情况下,基本维持了跟X86一致的水平

这个如果硬要说哪款好,我觉得那也不是一下两下说的清楚的,只能说给出一个测试模型,然后两个同样的压力同样环境去做比较,这样就太多场景了,并且也还会考虑成本的问题,兼容性的问题,如果在各方面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个不失为一种选择

硬盘还分为sata,sas,ssd,高铁也有普通列车,和谐号,复兴号的差别,这个看怎么去定位硬件本身的输出能力了,这里从测试数据来看,还是一款不错的高性能arm硬件,当然需要到更多的环境下面去适应和磨合了

总结

在安培的arm高性能机器下,也能跑出跟X86下的差不多的性能了,虽然还不能说绝对能去完全替换X86,但是目前看性能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试,如果价格合适,又满足需求,还是可行的

变更记录

Why Who When
创建 武汉-运维-磨渣 2018-09-09
posted @ 2019-09-09 11:13  武汉-磨渣  阅读(8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