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真的需要按顺序来读么?

  记得以前在学校里读书时,人手一本教科书。老师上课时按着顺序一页页教,学生们一页页学。是这样的井井有条,按部就班。一个学期下来,学完一到两本书。书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学习重点,不会放过。

  当时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学习主要原因是学生们还不懂得如何学习,甚至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科书中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然后有专门的老师一点点的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掌握。进度也很容易保证,只要每天向前走,就是在学习了。

  这种学习方法很稳步,但是没有效率。它适合于少量的知识获取,并且教科书中内容又经过了反复审定,全是精华。但是社会上大部分的书籍都不是这样,它们大多是一家之言,其中包括了许多作者的喜好。内容方面也没有经过仔细评定。有些内容前后矛盾,观点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书籍的数量庞大,要想再逐字逐句的学习就变得非常不现实。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即以略读为主,配以少量精度的多次迭代阅读方法。每次花费固定的时间去了解书中的内容。先从大的方面做宏观的把握,然后有重点的学习其中某些章节,或是某一部分。剩余部分或者留给今后再读,或者干脆丢弃不读。

  但这时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一段时间后,如何确定一本书中哪些部分已经读过,那些部分没读。只有知道这些才能避免浪费时间阅读重复的内容,同时又不会遗漏重点。这里我能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勤于记录,归纳整理。

  比方说,《Expert One-on-One J2EE Design and Development》这本书非常经典,我想抽空阅读。通过快速扫描目录和书的页数,可以推断出要想完全阅读这本书需要花费至少40个小时。现在要我一次拿出一整块的40个小时不做其他的事,专心读书基本是不现实的。怎么办?通过阅读目录,先掌握书的脉络结构。然后分批阅读每一章节的介绍把握各章内容。再次,在需要阅读的章节内部进一步分块,然后各个击破。

  有了这种清晰的脉络划分就可以不必担心将来忘记某本书究竟是读了还是没读,读了哪些章节,哪些内容。避免重读,避免漏读。将来只要有时间既可以迅速拾起继续读下去。这是一种主动的读书方法,也是应对目前海量知识的有效学习方法。

  理论知识具备后,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工具的支持。工具很简单,可以是一个excel,一个word,一个博客入口。忠实记录自己学习的足迹,以备后查。

  最后总结一种可行的“主动读书”的步骤:

  1、注册一个博客。

  2、按照书名设置一个分类。

  3、分类的第一篇博客是这本书的几句话介绍

  4、第二篇博客是书的章节目录,以及每个章节的简单描述。最后写下打算阅读的章节及简单原因。

  5、当要确定阅读某个章节时,为这个章节单独开一篇博客。在博客内部再对章节进行细分,必要时再开博客。

注:

  1)对于一些宏篇大著,如果在一篇博客中不能完整记录整本书的所有章节,可以在步骤3中进一步拆分成具有层级结构的多篇博客

  2)一般来说,博客与博客间的抽象层次可以不一致,但是同一篇博客内部,除“叶子”博客外,应该尽量保持同一个抽象层次。

  3)每篇记录内容的博客标题应该能够传递本博客抽象层次的信息

  4)一般来说,一篇博客的原始信息阅读量不应超过一个小时

 

 

posted @ 2012-01-17 20:20  万法自然~  阅读(70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