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8S中,如何进行Kubernetes迁移工作?
在 Kubernetes 中,“迁移”通常指将应用、数据或整个集群从一个环境(如旧集群、其他云厂商、物理机)迁移到新的 Kubernetes 集群。迁移的复杂度取决于场景(如无状态应用 vs 有状态应用、跨版本迁移、跨云迁移等),但核心思路是确保迁移过程中业务中断最小、数据一致、配置兼容。
一、迁移前的准备工作
-
明确迁移范围与目标
- 确定迁移对象:仅应用(Deployment、StatefulSet 等)、数据(PVC、数据库)、还是整个集群(包括节点、网络策略等)。
- 定义目标集群规格:K8s 版本(需与源集群兼容,避免 API 版本冲突)、节点资源、网络插件(如 Calico、Flannel)、存储类型(如云存储、本地存储)等。
-
评估源集群环境
- 收集资源清单:通过
kubectl get all -o yaml > all-resources.yaml
导出源集群的 Deployment、Service、ConfigMap、Secret 等配置。 - 记录依赖关系:应用间的调用关系(如 Service 关联)、存储依赖(PVC 关联的 PV)、网络策略(NetworkPolicy)、RBAC 权限等。
- 检查数据量与状态:对于有状态应用(如 MySQL、Elasticsearch),评估数据量、更新频率,确定数据同步策略(如全量备份+增量同步)。
- 收集资源清单:通过
-
备份关键数据
- 配置备份:使用
kubectl export
(或手动导出 YAML)备份 ConfigMap、Secret、RBAC 等配置(注意:Secret 需妥善保管,避免泄露)。 - 数据备份:
- 对于持久化数据(PVC),使用存储厂商工具(如 AWS EBS 快照、Ceph RBD 快照)或 Kubernetes 备份工具(如 Velero)创建快照。
- 对于数据库,通过原生工具(如
mysqldump
、pg_dump
)导出数据,确保迁移前后数据一致性。
- 配置备份:使用
-
测试环境验证
- 在与目标集群同配置的测试环境中模拟迁移,验证应用启动、数据访问、网络连通性等是否正常,提前发现兼容性问题(如镜像拉取失败、API 版本不兼容)。
二、核心迁移步骤
根据迁移对象的不同,步骤可分为无状态应用迁移、有状态应用迁移、集群级迁移三类,核心流程如下:
1. 无状态应用迁移(最简易场景)
无状态应用(如 Nginx、API 服务)不依赖本地存储,迁移只需保证配置和镜像可用,步骤如下:
-
步骤 1:同步配置资源
将源集群的 ConfigMap、Secret、Service、Ingress 等配置导出为 YAML,修改与目标集群环境相关的字段(如存储类名称storageClassName
、Ingress 域名、镜像仓库地址),然后在目标集群执行kubectl apply -f <配置文件>
。 -
步骤 2:部署应用控制器
导出源集群的 Deployment 或 DaemonSet 配置,检查并修改以下内容:- 镜像地址:确保目标集群可访问(如私有仓库需配置
imagePullSecrets
)。 - 资源限制:根据目标集群节点资源调整
resources.requests/limits
。 - 节点亲和性/污点容忍:若目标集群节点标签不同,需同步调整
nodeSelector
或affinity
。
执行kubectl apply -f <deployment.yaml>
部署应用。
- 镜像地址:确保目标集群可访问(如私有仓库需配置
-
步骤 3:验证服务可用性
通过kubectl get pods
确认应用启动正常,通过kubectl logs
检查日志,访问 Ingress 或 Service 验证业务是否正常。
2. 有状态应用迁移(需保证数据一致性)
有状态应用(如数据库、分布式存储)依赖持久化数据和稳定的网络标识(如固定域名),迁移需重点处理数据同步和身份保持:
-
步骤 1:迁移 StatefulSet 配置
导出 StatefulSet 配置,确保serviceName
(关联的 Headless Service)已在目标集群创建,且volumeClaimTemplates
中storageClassName
与目标集群一致。 -
步骤 2:迁移持久化数据
- 方式 1:备份恢复
使用 Velero 将源集群的 PVC 数据备份到对象存储(如 S3),在目标集群通过 Velero 恢复 PVC 和数据,确保恢复后的数据与源集群一致。 - 方式 2:存储迁移
若源存储与目标存储可直接访问(如同一云厂商的 EBS),可通过kubectl edit pv
修改 PV 的存储后端地址,将数据挂载到目标集群的 PVC。 - 方式 3:增量同步(最小化 downtime)
在迁移前启动双写机制:源集群应用写入数据的同时,通过工具(如 Debezium 捕获变更)同步到目标集群的临时实例,待数据一致后切换流量。
- 方式 1:备份恢复
-
步骤 3:验证数据与身份
启动 StatefulSet 后,检查 Pod 名称(如web-0
、web-1
)是否与源集群一致(保证网络标识稳定),通过命令(如mysql -u root -p -e "SELECT COUNT(*) FROM table"
)验证数据完整性。
3. 跨集群/跨云迁移(复杂场景)
当需要将整个业务从旧集群迁移到新集群(如从自建 K8s 迁移到 EKS/AKS),需额外处理网络连通性和流量切换:
-
步骤 1:打通跨集群网络
通过 VPN、专线或服务网格(如 Istio)实现源集群与目标集群的网络互通,确保迁移过程中数据同步和临时双活(同时运行)。 -
步骤 2:分阶段迁移
按业务优先级分批迁移应用:- 先迁移非核心服务(如监控、日志),验证目标集群基础能力。
- 再迁移核心服务,通过 DNS 或 Ingress 控制器(如 Nginx Ingress)将部分流量路由到目标集群,逐步扩大比例(如 10%→50%→100%)。
-
步骤 3:切换流量与下线旧集群
当目标集群业务验证通过后,将 DNS 或负载均衡器的流量完全切换到目标集群,观察一段时间(如 24 小时)确认无问题后,下线源集群资源。
三、迁移后验证与收尾
-
功能验证
- 检查所有应用 Pod 状态(
Running
)、就绪探针(Ready
)是否正常。 - 验证服务间调用(如通过
kubectl exec
在 Pod 内访问依赖服务)、外部访问(Ingress/LoadBalancer 可用性)。 - 确认数据一致性(如对比源/目标集群的数据库记录数、文件校验和)。
- 检查所有应用 Pod 状态(
-
性能与稳定性验证
- 监控目标集群的 CPU、内存、网络使用率,确保资源充足。
- 执行压力测试(如通过 JMeter),对比迁移前后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确保性能达标。
-
清理与归档
- 备份目标集群的配置和数据,删除源集群中已迁移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 归档迁移过程文档(如配置修改记录、问题解决方案),供后续参考。
四、常用迁移工具
- 配置迁移:
kubectl
(导出 YAML)、GitOps 工具(ArgoCD/Flux,通过 Git 仓库同步配置)。 - 数据备份恢复:Velero(支持跨集群备份 PVC、Secret 等)、存储厂商快照工具(如 AWS EBS Snapshot)。
- 有状态应用迁移:Stork(Portworx 提供的跨集群存储迁移工具)、自定义脚本(如数据库dump+restore)。
- 流量切换:ServiceMesh(Istio/Linkerd,支持灰度流量路由)、Ingress 控制器(Nginx/Traefik,配置权重路由)。
总结
Kubernetes 迁移的核心原则是“先准备后执行,先测试后上线,先非核心后核心”。无状态应用迁移较简单,重点是配置同步;有状态应用需优先保证数据一致性;跨集群迁移则需额外处理网络和流量切换。通过工具化备份、分阶段迁移和充分验证,可最大程度降低业务中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