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杂七杂八笔记

考察一个应用的架构是不是云原生的标准

应用实例能否快速水平扩展

应用是否使用镜像机制打包来保证环境一致性

应用数据是否都写在容器数据卷中

关于pod的描述

一个pod里一个容器是最佳实践(不正确)、一个逻辑概念、多个容器的组合、kubernetes的原子调度单位

两个容器之前的超亲密关系可能包括哪些情况

需要运行在同一个宿主机上(错)、直接发生文件减缓、低频率的rpc调用、共享某些linux namespace(错)

当把应用迁移到Kubernetes之后,要如何去保障应用的健康与稳定呢?

其实很简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增强:

首先是提高应用的可观测性;

第二是提高应用的可恢复能力。

pod的生命周期

岗开始它处在一个pending的状态,那接下来可能会转换到类似像running,也可能转换到unknown,甚至可以转换到failed,然后,当running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
它可以转换到类似像successded或者是failed,然后当出现在unknown这个状态时,可能有于一些状态的恢复,它会重新恢复到running或者succeeded或者failed。

为什么说statefulset 能较好地满足一些有状态应用特有的需求

每个pod有order序号,会按序号创建、删除、更新pod

通过配置headless service,使每个pod 有一个唯一的网络标识(hostname)

通过配置pvc template, 每个pod 有一块独享的pv存储盘

支持一定数量的灰度发布

statefulset 阔所容管理策略

.spec中,有一个字段名为podManagementPolicy,可选策略为

OrderedReady: 阔所容按照order 顺序执行。扩容时,必须前面序号的pod都ready了,才能扩下一个;缩容时,按照倒叙删除

parallel:并行扩缩容,不需要等前面pod都ready或删除后再处理下一个

statefulset sts.spec.updateStrategy.rollingUpdate 总结

partition 滚动升级时,保留旧版本pod的数量
假设replicas = N, partition = M, 则最终旧版本pod为[0,M),新版本pod为[M,n)

可观测性上来讲,可以在三个方面来去做增强

首先是应用的健康状态上面,可以实时地进行观测;

第二个是可以获取应用的资源使用情况;

第三个是可以拿到应用的实时日志,进行问题的诊断与分析。

etcd 满足了CAP原理中的哪些特性?

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中,CAP定理(CAP theorem),又被称作布鲁尔定理(Brewer's theorem),它指出对于一个分布式计算系统来说,不可能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一致性(Consistency) (等同于所有节点访问同一份最新的数据副本)

可用性(Availability)(每次请求都能获取到非错的响应——但是不保证获取的数据为最新数据)

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以实际效果而言,分区相当于对通信的时限要求。系统如果不能在时限内达成数据一致性,就意味着发生了分区的情况,必须就当前操作在C和A之间做出选择[3]。)

根据定理,分布式系统只能满足三项中的两项而不可能满足全部三项[4]。理解CAP理论的最简单方式是想象两个节点分处分区两侧。允许至少一个节点更新状态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即丧失了C性质。如果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将分区一侧的节点设置为不可用,那么又丧失了A性质。除非两个节点可以互相通信,才能既保证C又保证A,这又会导致丧失P性质。

etcd 满足了 CP

client-go 结构

关于object: https://godleon.github.io/blog/Kubernetes/k8s-CoreConcept-ResourceObject-Overview/

挑选一个合适节点作为抢占节点的策略当中,哪个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

破乖PDB最少的节点

devops与sre关系

https://zhuanlan.zhihu.com/p/87598465

kubernetes 对扩展资源的硬性限制

Kubernetes 有一个要求,即扩展资源必须是整数的,所以我们没法申请到 0.5 的 GPU 这样的资源,只能申请 1 个 GPU 或者 2 个 GPU

kubernetes对qos(quality of service)的分类

服务质量灯了分三类

第一类是Guaranteed 它是一类高的qos class,一般用guaranteed来为一些需要资源保证能力的pod进行配置 cpu/memory必须requst=limit,其余资源可不等

第二类是Burstable 它其实是中等的一个qos label ,一般会为一些希望有弹性能力的pod来配置burstable cpu/memory request 和limit 不相等

第三类是besteffort, 它是一种尽力而为式的服务质量 所有资源的request/limit必须都不填

非整数的 Guaranteed/Burstable/BestEffort,它们的 CPU 会放在一块,组成一个 CPU share pool,它会被非整数的 Guaranteed/Burstable/BestEffort 共享,然后它们会根据不同的权重划分时间片来使用 CPU. 需要开启KUBELET的一个特性,cpu-manager-policy=static

在 memory 上会按照不同的 Qos 进行划分:OOMScore。比如说 Guaranteed,它会配置默认的 -998 的 OOMScore;Burstable 的话,它会根据内存设计的大小和节点的关系来分配 2-999 的 OOMScore。BestEffort 会固定分配 1000 的 OOMScore,OOMScore 得分越高的话,在物理机出现 OOM 的时候会优先被 kill 掉

pod与pod关系

podAffinity/podAntiAffinity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space: demo-ns
  name: demo-pod
spec:
  containers:
  - image: nginx:latest
    name: demo-container
  affinitry:
    podAffinity:  # podAntiAffinity
      requi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 强制   prefer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优先
      - labelSelector:
        matchExpressions:
        - key: v1
          operator: In    # IN/NotIn/Exists/DoesNotExit
          - v1
      topologyKey: "kubernetes.io/hostname"

pod与node关系

nodeSelector / NodeAffinity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space: demo-node
  name: demo-pod
spec:
  containers:
  - image: nginx:latest
    name: demo-container
  affinitry:
    nodeAffinity:
      requi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 强制   prefer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优先
        nodeSelectorTerms:
        - matchExpressions:
          - key: v1
            operator: In  # IN/NotIn/Exists/DoesNotExit/Gt/Lt
            values:
              - v1
              - v2
  nodeSelector:
    k1: v1

node taints / pod tolerations

apiVersion: v1
kind: Node
metadata:
  namespace: demo-node
spec:
  taints:
    - key: "k1"
      value: "v1"
      effect: "NoSchedule"
---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space: demo-ns
  name: demo-pod
spec:
  containers:
  - image: nginx:latest
    name: demo-container
  tolerations:
    - key: "k1"
      operator: "Equal"     # exists / equal
      value: "v1"           # 当op = exists 可为空
      effect: "NoSchedule"  # 可以为空 匹配所有

目前kubernets 立庙有三个taints 行为:

NoSchedule 禁止新的pod调度上来;

PreferNoSchedul 尽量不调度到这台

NoExecute 会evict 没有对应toleration的pods,并且也不会调度新的上来,这个策略是非常严格的。

kubernete高级调度能力

当集群的资源不够,如何做到集群的合理利用?通常的策略有两类:

先到先得策略(fifo) 简单,相对公平,上手快

优先级策略(priority) 符合日常业务特点,核心资源:PriorityClass pod字段:priorityClassName

调度算法流程

通过informer去watch 到需要等待的pod数据,放到队列里面,通过调度算法流程里面,会一直循环从队列里面拿数据,然后经过调度流水线(1、调度器的调度流程 2、wait流程 3、bind流程)。

EvenPodsSpread

描述符合条件的一组pod在指定topologyKey上的打散要求

spec:
 # 多个之间是and的关系
  topologySpreadConstraints:
  # maxSkew:最大允许不均衡的数量
  - maxSkew: 1
  topologyKey: k8s.io/zone
  # ScheduleAnyway | DoNotSchedule
  whenUnsatisfiable: DoNotSchedule  
  # 描述符合的一组pod
  selector:
    matchLabeles:
      app: foo
    matchExpressions:
      - key: app
        operator: In
        values: ['foo','foo2']

scheduler extender 支持的扩展点

filter prioritize bind

关于打分器(prioritize)的作用描述

用来尽量满足pod和node亲和部署

支持pod在节点上尽量打散

可以用来支持pod尽量调度到已有此镜像的节点

kubernetes 通过哪些内部机制支持GPU管理

device plugin / extended plugin

kubernetes 挂载volume 过程

pvc 状态迁移

创建好一个 PV 以后,我们就处于一个 Available 的状态,当一个 PVC 和一个 PV 绑定的时候,这个 PV 就进入了 Bound 的状态,此时如果我们把 PVC 删掉,Bound 状态的 PV 就会进入 Released 的状态。

一个 Released 状态的 PV 会根据自己定义的 ReclaimPolicy 字段来决定自己是进入一个 Available 的状态还是进入一个 Deleted 的状态。如果 ReclaimPolicy 定义的是 "recycle" 类型,它会进入一个 Available 状态,如果转变失败,就会进入 Failed 的状态。

pvc的状态迁移

一个创建好的 PVC 会处于 Pending 状态,当一个 PVC 与 PV 绑定之后,PVC 就会进入 Bound 的状态,当一个 Bound 状态的 PVC 的 PV 被删掉之后,该 PVC 就会进入一个 Lost 的状态。对于一个 Lost 状态的 PVC,它的 PV 如果又被重新创建,并且重新与该 PVC 绑定之后,该 PVC 就会重新回到 Bound 状态。

有了Flexvolume, 为何还要csi

flexvolume只是给kubernetes这一个编排系统来使用的,而csi可以满足不同编排系统的需求,比如mesos,swarm

其实csi是容器化部署,可以减少环境一来,增强安全性,丰富插件的功能。

flexvolume是在host空间的一个二进制,执行 Flexvolum 时相当于执行了本地的一个 shell 命令,这使得我们在安装 Flexvolume 的时候需要同时安装某些依赖,而这些依赖可能会对客户的应用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在安全性上、环境依赖上,就会有一个不好的影响。

kubernetes 存储架构及插件使用

这部分需要反复回味:https://edu.aliyun.com/lesson_1651_18380#_18380

kubernetes crd 在 1.7 版本被引入

kubernetes webhook解释

本质是一种http回调,会注册到apiserver上,在apiserver特定事件发生时,会查询已注册的webhook,并把相应的信息转发过去。

controller 入队逻辑针对可能丢失事件的正确处理方法是什么

给相关对象增加finalizer

controller 中的workerqueue 中可以存放什么内容

namespaceName + podName

在controller 的event handler中,适合执行的操作是

根据资源的ownerreference 找到资源的创建者

判断资源信息,对于不关心的对象,直接返回

在workerqueue中加入资源

在controller设计中不可取的方案

controller 主循环函数不幂等

开发的多个mutating webhook 有顺序依赖

controller 实时更新crd status信息(对)

validating webhook 依赖 mutating webhook 先执行(对)

operator 的书写逻辑

观察:通过kubernetes 资源对象变化的事件来获取当前对象状态,只需要注入EventHandler让client-go将变化的事件对象信息放入WorkerQueue中

分析:确定当前状态和期望状态的不同,由Worker完成.

执行:执行能够驱动对象当前状态变化的操作,由worker完成

更新:更新对象的当前状态,由worker完成.

一个容器的包所要解决的问题(网络拓扑):

如何从容器的空间 (c) 跳到宿主机的空间 (infra)

如何从宿主机空间到达远端。

CNI插件通常有三种实现模式:

Overlay 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容器独立于主机的 IP 段,这个 IP 段进行跨主机网络通信时是通过在主机之间创建隧道的方式,将整个容器网段的包全都封装成底层的物理网络中主机之间的包。该方式的好处在于它不依赖于底层网络;

路由模式中主机和容器也分属不同的网段,它与 Overlay 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跨主机通信是通过路由打通,无需在不同主机之间做一个隧道封包。但路由打通就需要部分依赖于底层网络,比如说要求底层网络有二层可达的一个能力;

Underlay 模式中容器和宿主机位于同一层网络,两者拥有相同的地位。容器之间网络的打通主要依靠于底层网络。因此该模式是强依赖于底层能力的。

关于overlay与underlay 可参考的较详细文档:https://www.cnblogs.com/fengdejiyixx/p/15567609.html

在虚拟化的环境中一般选择Overlay类型的网络插件

underlay 网络模式的特点

性能好

可以和集群外资源互联互通

flannel-hostGW 方案精髓,是选哪个网卡上的IP,做非本地节点网段的GW?

Remote-Node-Nic (对端望断选对端node网卡ip做gw)

ptables类型的network policy可以通杀一切带Bridge的容器网络数据方案

错误
原因:bridge不使用br-call-iptables 功能,则不能起作用。

理解kubernetes api 请求访问控制

谁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对什么资源做什么操作

human user/ pod --> authentication(请求用户是否能够访问集群的合法用户) / 认证--> authorization(用户是否有优先进行请求中的操作) / 授权 --> admissioncontrol(请求是否安全合规) / 准入控制--> kubernetes objects

service account 是 kubernetes 中唯一能够通过api 方式管理的apiservice 访问凭证

角色中的verbs 设置

list get create watch delete patch

创建子账号的kubeconfig

demo: 授予zisefeizhu用户对zisefeizhu命名空间下的pod的查询和删除操作的权限

// 创建zisefeizhu ns
ctl create ns zisefeizhu

// 创建sa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Account
metadata:
  name: zisefeizhu-sa
  namespace: zisefeizhu
  
// 创建role
kind: Role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
metadata:
  name: zisefeizhu-role
  namespace: zisefeizhu
rules:
- apiGroups: [""]
  resources:
  - pods
  verbs:
  - get
  - list
  - watch
  - delete
  
// 创建rolebinding
kind: RoleBinding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
metadata:
  name: zisefeizhu-binding
  namespace: zisefeizhu
subjects:
- kind: ServiceAccount
  name: zisefeizhu-sa
roleRef:
  kind: Role
  name: zisefeizhu-role
  apiGroup: rbac.authorization.k8s.io

// kubeconfig 模版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
users:
- name: $USER
  user:
    token: $TOKEN_DECODE
clusters:
- cluster:
    certificate-authority-data: $CLUSTER_AUTH
    server: $KUBE_APISERVER
  name: $USER-cluster
contexts:
- context:
    cluster: $USER-cluster
    namespace: $USER
    user: $USER
  name: $USER-cluster
current-context: $USER-cluster

// 生成kubeconfig
KUBE_APISERVER=`kubectl config view --minify -o=jsonpath="{.clusters[*].cluster.server}"`
TOKEN_KEY=`kubectl get sa zisefeizhu-sa -n zisefeizhu -o=jsonpath="{.secrets[0].name}"`
TOKEN=`kubectl get secrets $TOKEN_KEY -n zisefeizhu -o=jsonpath="{.data.token}"`
CLUSTER_AUTH=`kubectl config view --flatten --minify -o=jsonpath="{.clusters[0].cluster.certificate-authority-data}"`
TOKEN_DECODE=`echo $TOKEN | base64 --decode`  # 注意点

pauseContainer 不是一个cri 接口,因为kubernetes 不支持pause 语义

runtimeclass

runtimeclass 对象代表了一个容器运行时,其结构体主要包含handler,overhead,scheduling三个字段
overhead 1.16引入 表示pod中的业务运行所需要资源以外的额外开销
overhead 主要使用场景:pod调度/resourceQuota/kubelet pod 驱逐

Pod Overhead 不支持手动配置或更改。

疑问:创建statefulset的headless service 时,是否明确serivce 要先与statefulset创建???

较有意思的cka/ckad 真题

21年考这俩证的时候 其实也是刷题的,毕竟这和八股文查不了多少 ~~

https://www.cnblogs.com/fengdejiyixx/p/15602074.html

https://www.cnblogs.com/peteremperor/p/12785335.html

posted @ 2022-07-15 10:27  紫色飞猪  阅读(3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