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学习笔记之存储结构与管理硬盘

存储结构与管理硬盘
 
/dev目录中sda设备之所以是a,并不是由插槽决定的,而是由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来决定的,而恰巧很多主板的插槽顺序就是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因此才会被命名为/dev/sda
 

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的编号从1开始,到4结束;

逻辑分区从编号5开始。

 

 

现在,问题来了—每块硬盘最多只能创建出4个分区?这明显不合情理也不够用。

为了解决分区个数不够的问题,可以将第四个扇区的分区表中16字节(原本要写入主分区信息)的空间(称之为扩展分区)拿出来指向另外一个分区。也就是说,扩展分区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分区,而更像是一个占用16字节分区表空间的指针—一个指向另外一个分区的指针。这样一来,用户一般会选择使用3个主分区加1个扩展分区的方法,然后在扩展分区中创建出数个逻辑分区,从而来满足多分区(大于4个)的需求。
 
分区1、2、3为主分区,分区4是扩展分区(也可以是1、2、3),由分区4指向的新分区为逻辑分区

 

 

第6章 存储结构与管理硬盘第6章 存储结构与管理硬盘

硬盘设备是由大量的扇区组成的,每个扇区的容量为512字节。其中第一个扇区最重要,它里面保存着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信息

 

Linux只是把每个文件的权限与属性记录在inode中,而且每个文件占用一个独立的inode表格,该表格的大小默认为128字节

而文件的实际内容则保存在block块中(大小一般是1KB、2KB或4KB),一个inode的默认大小仅为128字节,记录一个block则消耗4字节。当文件的inode被写满后,Linux系统会自动分配出一个block,专门用于像inode那样记录其他block块的信息,这样把各个block块的内容串到一起,就能够让用户读到完整的文件内容了

 

 

挂载硬件设备

 

mount命令用于挂载文件系统,格式为“mount  设备路径  挂载目录”

参数 作用
-a 挂载所有在/etc/fstab中定义的文件系统
-t 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 (新的系统已经可以自动指定了)

 

blkid命令用于显示设备的属性信息,可以查看UUID

 

永久挂在需要将挂载信息写入/etc/fstab文件中,然后执行mount -a(确定要永久挂载,建议使用这个方式,不要先用mount挂载)

 

字段 意义
设备文件 一般为设备的路径+设备名称,也可以写唯一识别码(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挂载目录 指定要挂载到的目录,需在挂载前创建好
格式类型 指定文件系统的格式,比如Ext3、Ext4、XFS、SWAP、iso9660(此为光盘设备)等
权限选项 若设置为defaults,则默认权限为:rw, suid, dev, exec, auto, nouser, async
是否备份 若为1则开机后使用dump进行磁盘备份,为0则不备份
是否自检 若为1则开机后自动进行磁盘自检,为0则不自检

卸载硬件设备

umount 设备路径  挂载目录

永久卸载要将/etc/fstab中信息删除

lsblk命令用于查看已挂载的磁盘的空间使用情况

 

分区管理

fdisk命令用于新建、修改及删除磁盘的分区表信息,语法格式 fdisk 磁盘名称

 

参数 作用
m 查看全部可用的参数
n 添加新的分区
d 删除某个分区信息
l 列出所有可用的分区类型
t 改变某个分区的类型
p 查看分区表信息
w 保存并退出
q 不保存直接退出

有些时候系统并没有自动把分区信息同步给Linux内核,可以输入partprobe命令手动将分区信息同步到内核

Linux系统中用于格式化操作的命令是mkfs

语法格式:mkfs.文件类型名称  设备名称

 

 

 

posted @ 2021-10-23 21:43  子车翰学  阅读(7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