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orFlow NMT的数据处理过程

在tensorflow/nmt项目中,训练数据和推断数据的输入使用了新的Dataset API,应该是tensorflow 1.2之后引入的API,方便数据的操作。如果你还在使用老的Queue和Coordinator的方式,建议升级高版本的tensorflow并且使用Dataset API。

本教程将从训练数据和推断数据两个方面,详解解析数据的具体处理过程,你将看到文本数据如何转化为模型所需要的实数,以及中间的张量的维度是怎么样的,batch_size和其他超参数又是如何作用的。

训练数据的处理

先来看看训练数据的处理。训练数据的处理比推断数据的处理稍微复杂一些,弄懂了训练数据的处理过程,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推断数据的处理。
训练数据的处理代码位于nmt/utils/iterator_utils.py文件内的get_iterator函数。

函数的参数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函数所需要的参数是什么意思:

参数解释
src_dataset 源数据集
tgt_dataset 目标数据集
src_vocab_table 源数据单词查找表,就是个单词和int类型数据的对应表
tgt_vocab_table 目标数据单词查找表,就是个单词和int类型数据的对应表
batch_size 批大小
sos 句子开始标记
eos 句子结尾标记
random_seed 随机种子,用来打乱数据集的
num_buckets 桶数量
src_max_len 源数据最大长度
tgt_max_len 目标数据最大长度
num_parallel_calls 并发处理数据的并发数
output_buffer_size 输出缓冲区大小
skip_count 跳过数据行数
num_shards 将数据集分片的数量,分布式训练中有用
shard_index 数据集分片后的id
reshuffle_each_iteration 是否每次迭代都重新打乱顺序

上面的解释,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查看我之前一片介绍超参数的文章:
tensorflow_nmt的超参数详解

我们首先搞清楚几个重要的参数是怎么来的。
src_datasettgt_dataset是我们的训练数据集,他们是逐行一一对应的。比如我们有两个文件src_data.txttgt_data.txt分别对应训练数据的源数据和目标数据,那么它们的Dataset如何创建的呢?其实利用Dataset API很简单:

src_dataset=tf.data.TextLineDataset('src_data.txt')  
tgt_dataset=tf.data.TextLineDataset('tgt_data.txt')  

这就是上述函数中的两个参数src_datasettgt_dataset的由来。

src_vocab_tabletgt_vocab_table是什么呢?同样顾名思义,就是这两个分别代表源数据词典的查找表和目标数据词典的查找表,实际上查找表就是一个字符串到数字的映射关系。当然,如果我们的源数据和目标数据使用的是同一个词典,那么这两个查找表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很容易想到,肯定也有一种数字到字符串的映射表,这是肯定的,因为神经网络的数据是数字,而我们需要的目标数据是字符串,因此它们之间肯定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reverse_vocab_table来作用了。

我们看看这两个表是怎么构建出来的呢?代码很简单,利用tensorflow库中定义的lookup_ops即可:

def create_vocab_tables(src_vocab_file, tgt_vocab_file, share_vocab):
  """Creates vocab tables for src_vocab_file and tgt_vocab_file."""
  src_vocab_table = lookup_ops.index_table_from_file(
      src_vocab_file, default_value=UNK_ID)
  if share_vocab:
    tgt_vocab_table = src_vocab_table
  else:
    tgt_vocab_table = lookup_ops.index_table_from_file(
        tgt_vocab_file, default_value=UNK_ID)
  return src_vocab_table, tgt_vocab_table

我们可以发现,创建这两个表的过程,就是将词典中的每一个词,对应一个数字,然后返回这些数字的集合,这就是所谓的词典查找表。效果上来说,就是对词典中的每一个词,从0开始递增的分配一个数字给这个词。

那么到这里你有可能会有疑问,我们词典中的词和我们自定义的标记sos等是不是有可能被映射为同一个整数而造成冲突?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聪明如你,这个问题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的项目是如何解决的呢?很简单,那就是将我们自定义的标记当成词典的单词,然后加入到词典文件中,这样一来,lookup_ops操作就把标记当成单词处理了,也就就解决了冲突!

具体的过程,本文后面会有一个例子,可以为您呈现具体过程。
如果我们指定了share_vocab参数,那么返回的源单词查找表和目标单词查找表是一样的。我们还可以指定一个default_value,在这里是UNK_ID,实际上就是0。如果不指定,那么默认值为-1。这就是查找表的创建过程。如果你想具体的知道其代码实现,可以跳转到tensorflow的C++核心部分查看代码(使用PyCharm或者类似的IDE)。

数据集的处理过程

该函数处理训练数据的主要代码如下:

if not output_buffer_size:
    output_buffer_size = batch_size * 1000
  src_eos_id = tf.cast(src_vocab_table.lookup(tf.constant(eos)), tf.int32)
  tgt_sos_id = tf.cast(tgt_vocab_table.lookup(tf.constant(sos)), tf.int32)
  tgt_eos_id = tf.cast(tgt_vocab_table.lookup(tf.constant(eos)), tf.int32)

  src_tgt_dataset = tf.data.Dataset.zip((src_dataset, tgt_dataset))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shard(num_shards, shard_index)
  if skip_count is not None: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skip(skip_count)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shuffle(
      output_buffer_size, random_seed, reshuffle_each_iteration)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
          tf.string_split([src]).values, tf.string_split([tgt]).values),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Filter zero length input sequences.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filter(
      lambda src, tgt: tf.logical_and(tf.size(src) > 0, tf.size(tgt) > 0))

  if src_max_len: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src[:src_max_len], tgt),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if tgt_max_len: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src, tgt[:tgt_max_len]),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Convert the word strings to ids.  Word strings that are not in the
  # vocab get the lookup table's default_value integer.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tf.cast(src_vocab_table.lookup(src), tf.int32),
                        tf.cast(tgt_vocab_table.lookup(tgt), tf.int32)),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Create a tgt_input prefixed with <sos> and a tgt_output suffixed with <eos>.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src,
                        tf.concat(([tgt_sos_id], tgt), 0),
                        tf.concat((tgt, [tgt_eos_id]), 0)),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Add in sequence lengths.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_in, tgt_out: (
          src, tgt_in, tgt_out, tf.size(src), tf.size(tgt_in)),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我们逐步来分析,这个过程到底做了什么,数据张量又是如何变化的。

我们知道,对于源数据和目标数据,每一行数据,我们都可以使用一些标记来表示数据的开始和结束,在本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soseos两个参数指定句子开始标记和结束标记,默认值分别为**和**。本部分代码一开始就是将这两个句子标记表示成一个整数,代码如下:

src_eos_id = tf.cast(src_vocab_table.lookup(tf.constant(eos)), tf.int32)
tgt_sos_id = tf.cast(tgt_vocab_table.lookup(tf.constant(sos)), tf.int32)
tgt_eos_id = tf.cast(tgt_vocab_table.lookup(tf.constant(eos)), tf.int32)

过程很简单,就是通过两个字符串到整形的查找表,根据soseos的字符串,找到对应的整数,用改整数来表示这两个标记,并且将这两个整数转型为int32类型。
接下来做的是一些常规操作,解释如注释:

# 通过zip操作将源数据集和目标数据集合并在一起
# 此时的张量变化 [src_dataset] + [tgt_dataset] ---> [src_dataset, tgt_dataset]
src_tgt_dataset = tf.data.Dataset.zip((src_dataset, tgt_dataset))
# 数据集分片,分布式训练的时候可以分片来提高训练速度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shard(num_shards, shard_index)
if skip_count is not None:
  # 跳过数据,比如一些文件的头尾信息行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skip(skip_count)
# 随机打乱数据,切断相邻数据之间的联系
# 根据文档,该步骤要尽早完成,完成该步骤之后在进行其他的数据集操作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shuffle(
      output_buffer_size, random_seed, reshuffle_each_iteration)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我将用注释的形式给大家解释:

  # 将每一行数据,根据“空格”切分开来
  # 这个步骤可以并发处理,用num_parallel_calls指定并发量
  # 通过prefetch来预获取一定数据到缓冲区,提升数据吞吐能力
  # 张量变化举例 ['上海 浦东', '上海 浦东'] ---> [['上海', '浦东'], ['上海', '浦东']]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
          tf.string_split([src]).values, tf.string_split([tgt]).values),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过滤掉长度为0的数据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filter(
      lambda src, tgt: tf.logical_and(tf.size(src) > 0, tf.size(tgt) > 0))
 # 限制源数据最大长度
  if src_max_len: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src[:src_max_len], tgt),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限制目标数据的最大长度
  if tgt_max_len: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src, tgt[:tgt_max_len]),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通过map操作将字符串转换为数字
  # 张量变化举例 [['上海', '浦东'], ['上海', '浦东']] ---> [[1, 2], [1, 2]]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tf.cast(src_vocab_table.lookup(src), tf.int32),
                        tf.cast(tgt_vocab_table.lookup(tgt), tf.int32)),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给目标数据加上 sos, eos 标记
  # 张量变化举例 [[1, 2], [1, 2]] ---> [[1, 2], [sos_id, 1, 2], [1, 2, eos_id]]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 (src,
                        tf.concat(([tgt_sos_id], tgt), 0),
                        tf.concat((tgt, [tgt_eos_id]), 0)),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 增加长度信息
  # 张量变化举例 [[1, 2], [sos_id, 1, 2], [1, 2, eos_id]] ---> [[1, 2], [sos_id, 1, 2], [1, 2, eos_id], [src_size], [tgt_size]]
  src_tgt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map(
      lambda src, tgt_in, tgt_out: (
          src, tgt_in, tgt_out, tf.size(src), tf.size(tgt_in)),
      num_parallel_calls=num_parallel_calls).prefetch(output_buffer_size)

其实到这里,基本上数据已经处理好了,可以拿去训练了。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每一行数据长度大小不一。这样拿去训练其实是需要很大的运算量的,那么有没有办法优化一下呢?有的,那就是数据对齐处理。

如何对齐数据

数据对齐的代码如下,使用注释的方式来解释代码:

# 参数x实际上就是我们的 dataset 对象
def batching_func(x):
    # 调用dataset的padded_batch方法,对齐的同时,也对数据集进行分批
    return x.padded_batch(
        batch_size,
        # 对齐数据的形状
        padded_shapes=(
            # 因为数据长度不定,因此设置None
            tf.TensorShape([None]),  # src
            # 因为数据长度不定,因此设置None
            tf.TensorShape([None]),  # tgt_input
            # 因为数据长度不定,因此设置None
            tf.TensorShape([None]),  # tgt_output
            # 数据长度张量,实际上不需要对齐
            tf.TensorShape([]),  # src_len
            tf.TensorShape([])),  # tgt_len
        # 对齐数据的值
        padding_values=(
            # 用src_eos_id填充到 src 的末尾
            src_eos_id,  # src
            # 用tgt_eos_id填充到 tgt_input 的末尾
            tgt_eos_id,  # tgt_input
            # 用tgt_eos_id填充到 tgt_output 的末尾
            tgt_eos_id,  # tgt_output
            0,  # src_len -- unused
            0))  # tgt_len -- unused

这样就完成了数据的对齐,并且将数据集按照batch_size完成了分批。

num_buckets分桶到底起什么作用

num_buckets起作用的代码如下:  

  if num_buckets > 1:

    def key_func(unused_1, unused_2, unused_3, src_len, tgt_len):
      # Calculate bucket_width by maximum source sequence length.
      # Pairs with length [0, bucket_width) go to bucket 0, length
      # [bucket_width, 2 * bucket_width) go to bucket 1, etc.  Pairs with length
      # over ((num_bucket-1) * bucket_width) words all go into the last bucket.
      if src_max_len:
        bucket_width = (src_max_len + num_buckets - 1) // num_buckets
      else:
        bucket_width = 10

      # Bucket sentence pairs by the length of their source sentence and target
      # sentence.
      bucket_id = tf.maximum(src_len // bucket_width, tgt_len // bucket_width)
      return tf.to_int64(tf.minimum(num_buckets, bucket_id))

    def reduce_func(unused_key, windowed_data):
      return batching_func(windowed_data)

    batched_dataset = src_tgt_dataset.apply(
        tf.contrib.data.group_by_window(
            key_func=key_func, reduce_func=reduce_func, window_size=batch_size))
  else:
    batched_dataset = batching_func(src_tgt_dataset)

num_buckets顾名思义就是桶的数量,那么这个桶用来干嘛呢?我们先看看上面两个函数到底做了什么。
首先是判断我们指定的参数num_buckets是否大于1,如果是那么就进入到上述的作用过程。

key_func是做什么的呢?通过源码和注释我们发现,它是用来将我们的数据集(由源数据和目标数据成对组成)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的。具体说来就是,根据我们数据集每一行的数据长度,将它放到合适的桶里面去,然后返回该数据所在桶的索引。

这个分桶的过程很简单。假设我们有一批数据,他们的长度分别为3 8 11 16 20 21,我们规定一个bucket_width为10,那么我们的数据分配到具体的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因为桶的宽度为10,所以第一个桶放的是小于长度10的数据,第二个桶放的是10-20之间的数据,以此类推。

所以,要进行分桶,我们需要知道数据和bucket_width两个条件。然后根据一定的简单计算,即可确定如何分桶。上述代码首先根据src_max_len来计算bucket_width,然后分桶,然后返回数据分到的桶的索引。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过程。

那么,你或许有疑问了,我干嘛要分桶呢?你仔细回想下刚刚的过程,是不是发现长度差不多的数据都分到相同的桶里面去了!没错,这就是我们分桶的目的,相似长度的数据放在一起,能够提升计算效率!!!

然后要看第二个函数reduce_func,这个函数做了什么呢?其实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刚刚分桶好的数据,做一个对齐!!!

那么通过分桶和对齐操作之后,我们的数据集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对齐(也就是说有固定长度)的数据集了!

回到一开始,如果我们的参数num_bucktes不满足条件呢?那就直接做对齐操作!看代码便知!
至此,分桶的过程和作用你已经清楚了。


至此,数据处理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可以从处理好的数据集获取一批一批的数据来训练了。
那么如何一批一批获取数据呢?答案是使用迭代器。获取Dataset的迭代器很简单,tensorflow提供了API,代码如下:

  batched_iter = batched_dataset.make_initializable_iterator()
  (src_ids, tgt_input_ids, tgt_output_ids, src_seq_len,
   tgt_seq_len) = (batched_iter.get_next())

通过迭代器的get_next()方法,就可以获取之前我们处理好的批量数据啦!

posted @ 2019-07-03 14:56  郑文亮  阅读(131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