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分库分表
数据库分库分表
名词解释
库:database;表:table;分库分表:sharding
数据库架构演变
刚开始我们只用单机数据库就够了,随后面对越来越多的请求,我们将数据库的写操作和读操作进行分离, 使用多个从库副本(Slaver Replication)负责读,使用主库(Master)负责写, 从库从主库同步更新数据,保持数据一致。架构上就是数据库主从同步。 从库可以水平扩展,所以更多的读请求不成问题。
但是当用户量级上来后,写请求越来越多,该怎么办?加一个Master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因为数据要保存一致性,写操作需要2个master之间同步,相当于是重复了,而且更加复杂。
这时就需要用到分库分表(sharding),对写操作进行切分。
用户请求量太大
因为单服务器TPS,内存,IO都是有限的。 解决方法:分散请求到多个服务器上; 其实用户请求和执行一个sql查询是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请求一个资源,只是用户请求还会经过网关,路由,http服务器等。
单库太大
单个数据库处理能力有限;单库所在服务器上磁盘空间不足;单库上操作的IO瓶颈 解决方法:切分成更多更小的库
单表太大
CRUD都成问题;索引膨胀,查询超时 解决方法:切分成多个数据集更小的表。
分库分表的方式方法
一般就是垂直切分和水平切分,这是一种结果集描述的切分方式,是物理空间上的切分。 我们从面临的问题,开始解决,阐述: 首先是用户请求量太大,我们就堆机器搞定(这不是本文重点)。
然后是单个库太大,这时我们要看是因为表多而导致数据多,还是因为单张表里面的数据多。 如果是因为表多而数据多,使用垂直切分,根据业务切分成不同的库。
如果是因为单张表的数据量太大,这时要用水平切分,即把表的数据按某种规则切分成多张表,甚至多个库上的多张表。 分库分表的顺序应该是先垂直分,后水平分。 因为垂直分更简单,更符合我们处理现实世界问题的方式。
垂直拆分
-
垂直分表
也就是“大表拆小表”,基于列字段进行的。一般是表中的字段较多,将不常用的, 数据较大,长度较长(比如text类型字段)的拆分到“扩展表“。 一般是针对那种几百列的大表,也避免查询时,数据量太大造成的“跨页”问题。
-
垂直分库
垂直分库针对的是一个系统中的不同业务进行拆分,比如用户User一个库,商品Producet一个库,订单Order一个库。 切分后,要放在多个服务器上,而不是一个服务器上。为什么?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购物网站对外提供服务,会有用户,商品,订单等的CRUD。没拆分之前, 全部都是落到单一的库上的,这会让数据库的单库处理能力成为瓶颈。按垂直分库后,如果还是放在一个数据库服务器上, 随着用户量增大,这会让单个数据库的处理能力成为瓶颈,还有单个服务器的磁盘空间,内存,tps等非常吃紧。 所以我们要拆分到多个服务器上,这样上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以后也不会面对单机资源问题。
数据库业务层面的拆分,和服务的“治理”,“降级”机制类似,也能对不同业务的数据分别的进行管理,维护,监控,扩展等。 数据库往往最容易成为应用系统的瓶颈,而数据库本身属于“有状态”的,相对于Web和应用服务器来讲,是比较难实现“横向扩展”的。 数据库的连接资源比较宝贵且单机处理能力也有限,在高并发场景下,垂直分库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IO、连接数及单机硬件资源的瓶颈。
水平拆分
-
水平分表
针对数据量巨大的单张表(比如订单表),按照某种规则(RANGE,HASH取模等),切分到多张表里面去。 但是这些表还是在同一个库中,所以库级别的数据库操作还是有IO瓶颈。不建议采用。
-
水平分库分表
将单张表的数据切分到多个服务器上去,每个服务器具有相应的库与表,只是表中数据集合不同。 水平分库分表能够有效的缓解单机和单库的性能瓶颈和压力,突破IO、连接数、硬件资源等的瓶颈。
-
水平分库分表切分规则
-
RANGE
从0到10000一个表,10001到20000一个表;
-
HASH取模
一个商场系统,一般都是将用户,订单作为主表,然后将和它们相关的作为附表,这样不会造成跨库事务之类的问题。 取用户id,然后hash取模,分配到不同的数据库上。
-
地理区域
比如按照华东,华南,华北这样来区分业务,七牛云应该就是如此。
-
时间
按照时间切分,就是将6个月前,甚至一年前的数据切出去放到另外的一张表,因为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表的数据 被查询的概率变小,所以没必要和“热数据”放在一起,这个也是“冷热数据分离”。
-
MySQL分库分表总结
单库单表
单库单表是最常见的数据库设计,例如,有一张用户(user)表放在数据库db中,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在db库中的user表中查到。
单库多表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user表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当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user表的查询会渐渐的变慢,从而影响整个DB的性能。如果使用
mysql,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当需要添加一列的时候,mysql会锁表,期间所有的读写操作只能等待。 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user进行水平的切分,产生两个表结构完全一样的user_0000,user_0001等表,user_0000 + user_0001 + …的数据刚好是一份完整的数据。
多库多表
随着数据量增加也许单台DB的存储空间不够,随着查询量的增加单台数据库服务器已经没办法支撑。这个时候可以再对数据库进行水平区分。
分库分表规则
设计表的时候需要确定此表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进行分库分表。例如,当有新用户时,程序得确定将此用户信息添加到哪个表中;同理,当登录的时候我们得通过用户的账号找到数据库中对应的记录,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按照某一规则进行。
路由
通过分库分表规则查找到对应的表和库的过程。如分库分表的规则是user_id mod 4的方式,当用户新注册了一个账号,账号id的123,我们可以通过id mod 4的方式确定此账号应该保存到User_0003表中。当用户123登录的时候,我们通过123 mod 4后确定记录在User_0003中。
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排序、分页、分组、实现
最近研究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发现排序、分组及分页让着实人有点头疼。现把问题及解决思路整理如下。
多分片(水平切分)返回结果合并(排序)
1、Select + None Aggregate Function的有序记录合并排序
解决思路:对各分片返回的有序记录,进行排序去重合并。此处主要是编写排序去重合并算法。
2、Select + None Aggregate Function的无序记录合并
解决思路:对各分片返回的无序记录,进行去重合并。
优点:实现比较简单。
缺点:数据量越大,字段越多,去重处理就会越耗时。
3、Select + Aggregate Function的记录合并(排序)
Oracle常用聚合函数:Count、Max、Min、Avg、Sum。
AF:Max、Min
思路:通过算法对各分片返回结果再求max、min值。
AF:Avg、Sum、Count
思路:分片间无重复记录或字段时,通过算法对各分片返回结果再求avg、sum、count值。分片间有重复记录或字段时,先对各分片记录去重合并,再通过算法求avg、sum、count值。
比如:
select count(*) from user
select count(deptno) from user;
select count(distinct deptno) from user;
多分片(水平切分)返回结果分页
解决思路:合并各分片返回结果,逻辑分页。
优点: 实现简单。
缺点: 数据量越大,缓存压力就越大。
分片数据量越大,查询也会越慢。
多分片(水平切分)查询有分组语法的合并
1、Group By Having + None Aggregate Function时
Select + None Aggregate Function
比如:select job user group by job;
思路:直接去重(排序)合并。
Select + Aggregate Function
比如:select max(sal),job user group by job;
思路:同Select + Aggregate Function的记录合并(排序)。
2、Group By Having + Aggregate Function时
解决思路:去掉having AF条件查询各分片,然后把数据放到一张表里。再用group by having 聚合函数查询。
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排序分组分页参考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1:Hadoop + Hive。
思路:使用Hadoop HDFS来存储数据,通过Hdoop MapReduce完成数据计算,通过Hive HQL语言使用部分与RDBBS一样的表格查询特性和分布式存储计算特性。
优点: 可以解决问题
具有并发处理能力
可以离线处理
缺点: 实时性不能保证
网络延迟会增加
异常捕获难度增加
Web应用起来比较复杂
解决方案2:总库集中查询。
优点: 可以解决问题
实现简单
缺点: 总库数据不能太大
并发压力大
五、小结
对 于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来说,排序、分页、分组一直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避免此问题需要好好地设计分库、分表策略。同时根据特定的场景来解决问题。也可以 充分利用海量数据存储(Hadoop-HDFS|Hive|HBse)、搜索引擎(Lucene|Solr)及分布式计算(MapReduce)等技术来 解决问题。
别外,也可以用NoSQL技术替代关系性数据库来解决问题,比如MogonDB\redis。
分库分表后面临的问题
分库分表维度的问题
假如用户购买了商品,需要将交易记录保存取来,如果按照用户的纬度分表,则每个用户的交易记录都保存在同一表中,所以很快很方便的查找到某用户的购买情况,但是某商品被购买的情况则很有可能分布在多张表中,查找起来比较麻烦。反之,按照商品维度分表,可以很方便的查找到此商品的购买情况,但要查找到买人的交易记录比较麻烦。
所以常见的解决方式有:
a.通过扫表的方式解决,此方法基本不可能,效率太低了。
b.记录两份数据,一份按照用户纬度分表,一份按照商品维度分表。
c.通过搜索引擎解决,但如果实时性要求很高,又得关系到实时搜索。
事务支持
分库分表后,就成了分布式事务了。如果依赖数据库本身的分布式事务管理功能去执行事务,将付出高昂的性能代价; 如果由应用程序去协助控制,形成程序逻辑上的事务,又会造成编程方面的负担。
多库结果集合并(group by,order by)
TODO
跨库join
TODO 分库分表后表之间的关联操作将受到限制,我们无法join位于不同分库的表,也无法join分表粒度不同的表, 结果原本一次查询能够完成的业务,可能需要多次查询才能完成。 粗略的解决方法:
全局表:基础数据,所有库都拷贝一份。
字段冗余:这样有些字段就不用join去查询了。
系统层组装:分别查询出所有,然后组装起来,较复杂。
尽量把同一组数据放到同一DB服务器上
例如将卖家a的商品和交易信息都放到db0中,当db1挂了的时候,卖家a相关的东西可以正常使用。也就是说避免数据库中的数据依赖另一数据库中的数据。
一主多备
在实际的应用中,绝大部分情况都是读远大于写。Mysql提供了读写分离的机制,所有的写操作都必须对应到Master,读操作可以在Master和Slave机器上进行,Slave与Master的结构完全一样,一个Master可以有多个Slave,甚至Slave下还可以挂Slave,通过此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DB集群的QPS.
所有的写操作都是先在Master上操作,然后同步更新到Slave上,所以从Master同步到Slave机器有一定的延迟,当系统很繁忙的时候,延迟问题会更加严重,Slave机器数量的增加也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此外,可以看出Master是集群的瓶颈,当写操作过多,会严重影响到Master的稳定性,如果Master挂掉,整个集群都将不能正常工作。
1. 当读压力很大的时候,可以考虑添加Slave机器的分式解决,但是当Slave机器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得考虑分库了。
2. 当写压力很大的时候,就必须得进行分库操作。
分库分表方案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分库分表中间件相对较多,其中基于代理方式的有MySQL Proxy和Amoeba, 基于Hibernate框架的是Hibernate Shards,基于jdbc的有当当sharding-jdbc, 基于mybatis的类似maven插件式的有蘑菇街的蘑菇街TSharding, 通过重写spring的ibatis template类的Cobar Client。
还有一些大公司的开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