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1、倒U型曲线

激励并非永远都是越多越好,凡事皆有个度,适当的激励能增加工作的积极性与效率,而过度的激励会使工作者分散工作精力转而为关注激励,则会变成一种负担,从而影响正常的表现。

这就是“倒U型关系”。

2、比薪酬待遇更重要的是工作的意义

在工作中调动职员的积极性,不只是薪酬待遇,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在于对职员工作的肯定性,当然如果想要破坏工作的积极性只需要毁掉工作的成果或是忽视工作的成果。

高度分解的工作,能带来局部效率,然而却失去了整体工作的意义。提高整体效率的方法是为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

3、宜家效应

加点小配方的蛋糕,自己组装的家具,亲手折的纸青蛙,自定义外观的鞋子与衣服,自家慢慢成长的孩子……在自己心里这些成果的价值远超旁人的估值,因为这些都是自己参与过程的劳动成果。

在烹饪的70/30黄金分割原理里,厨师用70%的半成品加上30%独立心裁的手法来感受创造的快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临界线,过程的难易程度导致的结果在这里被区分,太容易的过程导致没有成功感,而太难的过程也将被放弃。

人们在制作事物的过程中参与的越多,并且最终结果是成功的话,这个事物就显得越珍贵。

 

4、自我的偏见

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制造了某一事物,就会强烈地感到自己已经拥有了它—我们开始对“我们”的创意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作出过高的评价。自我的偏见可以产生促使向前的积极动力,但同时也会产生黑暗的一面,那即是以自我的创意为中心而用尽方法去诋毁另一面的创意,比如爱迪生的交流电与直流电。

自我的偏见就犹如这个“牙刷理论”:人人都想要牙刷,人人都需要牙刷,人人都有牙刷,但谁也不想用别人的牙刷。

说服别人同意你的观点的最好的方案是让他认为这个观点是由他提出来的。

5、报复的本能

报复与信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信任被摧毁后,报复感将变得异常强烈,甚至是不惜任何代价,也不顾报复的主体最终会不会是那个摧毁你的信任的人。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因为很多的报复行为,对自己产生的情绪影响并非愉悦,而是痛苦。

当然就如时间会淡忘伤疤一样,报复的念头会随着时间变淡,甚至也可以因一句道歉而消弭。

6、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的秘密

从黑暗的环境到光亮的阳光下,视力很快就适应过来;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原本担心的生活适应问题并没有出现;新买了一个物件,兴奋劲随着时间慢慢的消失;装修时耳朵里灌满的噪音,时间稍长后愤怒的情绪将得到缓解;杂乱的环境,多看几次之后即习以为常;无论多疯狂的爱情,终将走向平淡;⋯⋯

种种的现象都在证明着人的极强适应能力,而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的秘密也即是善用适应性。善于为平淡的生活埋下连串的小惊喜,而不是把所有的小惊喜打包成一个大的惊喜,然后一次性的用掉。

7、如何选择终身伴侣

几乎所有人对美丽的标准都存在共识,不管本身的体貌是否存在缺陷,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美丽的判断。

同征择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择偶上的另一种表现。虽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向往比自己体貌更好的伴侣。

美学缺憾者对待和处理自己体貌局限的方式即不是改变审美观念,也不是拒绝适应,人与生俱来的适应性会让他们重新考虑侧重条件。

在择偶的过程中,男人怀有比女人更高的期望值。

8、虚拟约会对在线约会的拯救

随着媒婆这个职业逐渐的淡出视线,在线约会网站慢慢兴起,然而干枯的数据匹配、缺乏线下约会的互动性往往导致在线约会的成功率却非常的低。

冷冰冰的数据、缺乏现实环境在网络上的印射,使得参与约会者首次见面都面临一种无话可谈的尴尬局面,同时耗费太多的时间在挑选上,而减少了真正参加社交的时间。

为参与约会者在网络上搭建虚拟的现实环境,理解人在自然状态下会做什么,人为的做出限制,将能更好的实现从在线约会转化成线下约会。

9、个体的病痛强过集体的灾难

同样是病痛,如果具体到个体的话,换取来的同情心显然要比集体性的强烈。就像人们可以关心某些流浪狗的生存境遇,却可以忽视被大规模种族灭绝性质的屠杀的人类。人们可以对具体病患的对象怀有满满的爱心,却会忽视那种可能会带来更大灾难的疾病预防事业。

具体的个体因为有着更细致的描述,在密切度与生动度上都要远超大规模模糊化的事件,这也导致在大规模的事件上最终存留在人们的印象里的会是某些具体的个人。而且在大规模事件的处理上,个人会产生杯水车薪的心态。

10、我们为什么常常感情用事

人在情绪有异的情况下,经常做出些有违常规的事情,不管是情绪高昂还是低落。而在这些情绪有异的情况下做出的事情,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影响,甚至形成习惯。

人总是在出现与之前类似的情况或是事件时,会自然的重复上一次事件中的行为,或是以上一次事件中的行为为坐标,这是“自我羊群效应”,追随自己的上一次行为。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转自 http://www.prower.cn/word/2054

posted on 2011-06-07 18:13  朱超  阅读(50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