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

1、简述ISO/OSI七层模型的分层与作用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开放系统互联

第七层:应用层
  为用户提供一个操作界面
  第六层:表示层
  数据提供表示:对图片及文字进行翻译,翻译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文件
  加密: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现在计算机常用的是非对称加密
  压缩
第五层:会话层
  确定数据是否需要进行网络传递
第四层:传输层
  对报文进行分组(发送时)、组装(接收时):数据包的大小不能超过2(16)=65535字节
  提供传输协议的选择:
    TCP(传输控制协议):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
      优点:可靠、准确,丢数据包几率小
      缺点:慢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不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
      优点:快
      缺点:不可靠,容易丢包
    端口封装:源端口    目标端口
    差错校验:两个协议都要进行校验,只不过TCP检测出错误后会让对方重传, UDP检测出错误后是直接丢弃
第三层:网络层
  IP地址编址: 源IP 目标IP
    路由选择: 静态路由:
       优点:对路由器消耗少,效率高
      缺点:配置复杂,只适合路由器较少的情况
    动态路由:
      优点:配置简单,
      缺点:需要消耗路由器的CPU进行运算,路由器压力会加大,取决于路由协议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MAC地址编址:
  MAC地址寻址:
  差错校验:
第一层:物理层

  数据实际传输

  电气特性定义

2、TCP/IP四层模型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3、TCP/IP协议族的组成
  应用层:
    HTTP(80):超文本传输协议(网站访问WEB)(Apache,Nginx) (IIS:互联网信息服务)
    FTP(20或21):文件传输协议(网络文件传输)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系统重装)
     SMTP(25):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发信)
     POP3(110):邮局协议3代(发信)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服务器监控)(用于监控集群通信)
    DNS(53):域名系统(域名或IP的解析)
  传输层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协议)
  网络层协议:
    IP:网际互联协议(IP地址)
     ICMP(143):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互联网探测 ping tracert) (Windows使用命令tracert,Linux使用命令traceroute) (用于IP主机和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IGM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IP翻译为MAC)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MAC翻译为IP)
      ARP和RARP存在歧义:底层资料当中大部分资料中认为位于网络层, 少量资料认为位于数据链路层,还有一部份资料认为ARP在网络层RARP在数据链路层
      歧义存在的原因:TCP/IP四层协议没有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并不影响任何实际工作)
  数据链路层协议:
    PPP:点对点协议(电脑连交换,交换连路由, 只要是通过网线直连就是点对点协议)
    PPPOE:点对点拨号协议(拨号上网)(只要牵扯账号密码用的都是点对点拨号协议)
  物理层协议:通信类相关协议,和网络工程师,运维工程师关系不大

posted @ 2021-01-01 20:14  发呆业务爱好者  阅读(7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