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1、互联网络
是计算机网络的互相连接,是网络的网络,互联网络(Internet)是覆盖全球最大的一张计算机网络
万维网,是构建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分布式系统,万维网上所有的一切都表现高度的一直性,类似于文档一样,也就是平时所看到的Web页。
2、拓扑:指的是信道(信道:信号的通道)的分布方式
常见的拓扑: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形和网状
3、协议:
一系列规则和约定的规范性描述,它控制网络中的设备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交换
数字带宽(理想带宽)、吞吐量(指实际的、可测到的带宽,用户能感觉到的)
4、OSI参考模型
7-应用层:主要为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提供网络服务(Email,微信)
6-表示层:将信息表示为一定形式和格式的数据流(这层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压缩解压缩、加密解密等)
5-会话层:负责通信主机间的会话的建立、管理和拆除(协调、通信双方)
4-传输层:(核心层之一)负责通信主机间的端到端连接(对于TCP来说,还负责提供可靠传输、差错恢复、拥塞控制等额外的功能)
3-网络层:(核心层之一)其功能可用 地址 (地址是说为通信主机提供标识)和 最优路径(最优路径是说路由用来做寻径的,每一个中间设备都为达到的分组或包 找到一个最优的路径,并送出) 来描述,
负责将每一个分组从源机一路送达目的机
2-数据链路层:主要提供介质访问服务,通过物理地址标识通信主机,提供可靠的帧传递并做差错控制,流控等
1-物理层:提供透明的比特流传输(光信号、电信号、无线信号)物理层只关心比特流的传输,而忽略比特流里面的具体内容
每一层都完成特定的功能,都为上一层提供服务,每一层都是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TCP/IP 参考模型
4-应用层
3-传输层
2-Internet层
1-物理层
两个参考模型的相同点:
1)都分层,都有应用层,尽管他们的服务不同
2)都有可比较的传输层和网络层
3)使用的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技术
不同点:
1)TCP/IP将表示层和会话层包含到了应用层
2)TCP/IP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包含到了一层中
3)TCP/IP 更简洁,OSI更易开发和排除故障
4)TCP/IP实践中产生,当今互联网所采用的模型,OSI仅停留在教材中
发送方需要做的事情
1)封装/打包
将信息打包、从最高一层(应用层)开始逐渐下行到最底层(物理层)
2)在每一层上,数据都被加上头部信息,用于传递信息
具体来说,在OSI参考模型的上三层,信息被表示为一定格式和形式的数据流
数据流被传到传输层,将其切割为适合传输的数据段,并加上段头,段头中包含进程的端口号(用于定位应用)等信息
数据段传到下一层(网络层),添加分组头部形成分组(packet),分组头部中包含寻址主机的IP地址和其他一些传输需要用到的信息(比如生存周期,长度等)
分组在传到数据链路层,添加帧头形成帧,帧头中包含寻址主机所需的物理地址,校验等信息
帧到了物理层,被转出可供传输的比特流
上面描述的信息从应用层,逐步跨越各层到物理层,信息在各层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这个过程发生在发送方,被定义为“封装”或“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