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作者
一、关于我
你好呀!我是赵诗岚,一名大三学生,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很多同学相比,我可能属于 “还在摸索” 的那类 —— 不算对专业爱得热烈,但也踏踏实实地跟着课程节奏走,专业课成绩不算差。
我的 “闪光点” 可能藏在 “坚持” 里。很多事不需要一开始就热爱,认真做着做着,或许会有新的感受。
另一个小优势是 “整理归纳”。不管是专业课笔记还是日常琐事,我总喜欢用笔记录下来。这种能力不算 “硬核技能”,但确实让我的学习效率高了不少。
二、现状、经验和计划
(1)技能树与期待
当前已具备的能力:
编程语言:掌握 Python 基础语法,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数据清洗,代码量约 5000 行;了解 SQL 基本查询语句,能写多表连接、分组聚合等中等难度查询。
专业知识:学过《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理解二叉树、哈希表等基本结构,知道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技术偏好:
目前对 “数据可视化” 和 “业务分析” 更感兴趣。比起纯算法推导,我更喜欢把复杂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图表,或者通过数据找到实际问题的答案(比如分析某 APP 的用户留存数据,提出优化建议)。
缺少的能力:
工程实践:没做过完整的项目,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落地(比如从 0 到 1 搭建一个数据分析系统)。
高级技能:对 Spark、Hadoop 等大数据工具仅停留在 “知道名称” 的阶段,不会实际操作;机器学习模型只会调用库,不会调参或优化。
业务理解:不清楚不同行业(比如电商、金融)的数据分析需求,不知道如何把技术和业务结合。
课程期待:
希望能在课程中接触真实的项目案例,学会从需求出发设计分析流程;想提升代码实战能力,尤其是用 Python 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实践中想当 “数据整理与可视化” 的角色,负责把团队的分析结果转化成清晰的报告或图表。
(2)未来规划:在摸索中积累底气
长期方向:目前倾向于毕业后进入企业做业务数据分析(比如电商、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分析岗)。暂时没考虑学术研究(对理论推导兴趣不高)。
优势:
做事踏实,能沉下心整理细节(比如处理杂乱的数据时不容易烦躁);
有整理归纳能力,输出的报告或笔记往往清晰易懂,适合团队协作。
劣势:
对专业热情度不够,可能缺乏主动深入研究的动力;
项目经验几乎为零,和有实习经历的同学相比有差距。
本学期规划:
每周至少看 1 个行业数据分析案例(比如阿里云天池、Kaggle 的公开案例),记录别人的分析思路;
课程实践中主动承担数据清洗和可视化部分,逼自己多写代码、多和同学沟通。
(3)代码量与目标
当前代码量:Python 约 3000 行,SQL 约 1000 行,总计 6000 行。
目标代码量:了解到一流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岗,应届生代码量通常在 2 万 - 5 万行(含项目实践)。我计划到毕业前积累 3 万行以上,其中 Python 至少 2 万行。
(4)时间投入与 WOOP 计划
每周投入:10 小时(含 2 小时上课,8 小时练习 / 作业)。
选择:C(比以前的课稍多一些,因为需要补项目经验)。
课程结束目标:完成 1 个完整的数据分析小项目(代码量 1500 行以上),掌握 Pandas 进阶操作和 1 个可视化工具(比如 Tableau)。
每周需完成代码量:约 300 行(含作业和项目代码)。
WOOP 方法拆解:
Wish(愿望):课程结束时能独立用 Python 完成一个带可视化的数据分析项目,代码规范、逻辑清晰。
Outcome(结果):能把这个项目写进简历,作为实践经历;面对类似问题时不再慌,知道从 “数据获取 - 清洗 - 分析 - 可视化” 的完整流程。
Obstacles(障碍):
内部:遇到复杂代码 bug 容易烦躁,想放弃(比如处理缺失值时逻辑混乱);
外部:专业课作业多,偶尔会挤占这门课的时间。
Plan(计划):
如果遇到 bug 超过 1 小时没解决,就先记录问题,去 B 站看同类案例视频,或者第二天问同学 / 助教,不硬耗;
如果这周专业课作业多,就每天挤 30 分钟写代码(比如睡前),周末再集中补 2 小时,保证每周总时间不低于 8 小时。
最可能的失败因素:缺乏持续动力,遇到难点就拖延。
克服方法:用 “打卡表” 记录每天的代码量,每完成 500 行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加一个学习小组,每周和同学同步进度,互相督促。
三、提问与反馈:主动沟通才能进步
我会选C:有问题就问,至少一学期提三个问题,认真按时填写反馈。
对我来说,“提问” 是搞懂知识的好办法 —— 比如遇到 “为什么用这个模型而不是那个”,直接问老师或助教,比自己瞎琢磨效率高。反馈也是同理,课程哪里难、哪里有用,说出来既能帮老师调整,也能让自己学得更顺。
大三确实是个 “摸索期”,但我相信,哪怕现在不够热爱,认真对待每一步,总会慢慢找到方向。希望这门课能成为我实践路上的一块垫脚石,也期待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