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建模2

细化的面向对象分析过程

获取系统需求,识别用例,建立用例图;

识别问题域对象和概念类,建立类图(对象图);

分析用例的执行逻辑,建立用例的动态图。

设计过程

设计系统体系结构,建立组件图和部署图;

设计软件类,精化类图和用例动态图;

数据库设计(对象持久化);

界面设计。

面向对象模型

对象模型:定义了“做什么”的实体-

对象模型表示静态的、结构化的 “数据”性质。它是对模拟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以及对象彼此间的关系的映射,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 为了建立对象模型,需要定义一组图形符号,并且规定一组组织这些符号以表示特定语义的规则。 需要用适当的建模语言来表达模型,建模语言由记号和使用记号的规则组成。

动态模型:规定在何种状态下,接受什么事件的触发而“做什么”-

动态模型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质,它规定了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的合法变化序列。 一旦建立起对象模型,就需要考察对象的动态行为。 所有对象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对一个对象来说,生命周期由许多阶段组成,在每个特定阶段中,都有适合该对象的一组运行规律和行为规则,用以规范该对象的行为

功能模型: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

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它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因此更直接地反映了用户对目标系统的需求。 通常,功能模型由一组数据流图组成。在面向对象方法学中,数据流图远不如在结构分析、设计方法中那样重要。

面向对象分析的结果:

建立领域模型

 发现对象和类 概念类分类列表 名词分析 行为分析

 建立类之间的关联

 添加类的重要属性

建立行为模型

 建立系统顺序图 在需要时 建立详细的交互图

 建立用例的状态图或者重要类的状态图

 建立活动图 为系统行为添加契约说明

 

posted @ 2022-03-14 20:21  好吗,好  阅读(7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