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
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
1、确定大体需求,逐步细化
当我们在思考产品需求的时候,先要明确产品需求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和前提的,是需要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的,我们不可能凭空地捏造出来一款产品,一定是因为有需求我们才对产品进行开发。因此我们第一步首先是要大体确定产品的方向及定位。如果我们对于产品相关的需求并不是很明确的时候,此时进行适当的调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进行问卷,随机采访,以及相关竞争产品的调查。当然在我们分析调研结果,明确产品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三个要素,有效性,时效性,以及时间成本。
首先是有效性,我们在分析需求的时候,设计产品相应的功能,我们首先需要考虑这个功能对于用户是否是有效的,如果有效则继续进行设计,如果并不是有效的设计,那么这个设计便是无用的;其次是时效性,我们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是短期需求还是长期依赖,不同时效的需求我们需要提出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考虑的条件是时间成本,如果相关需求的完成已经超过了用户短期需求亟待解决的时间,那么我们的开发也没有必要了,此外,如果我们的产品为了解决某个需求,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这个产品的性价比非常低,我们也需要权衡一下需求设计是否合理。
2、大胆尝试,权衡风险
冒险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驾驭一个合理的不确定性,这里提到的合理的不确定性即如何通过大胆地探索一些无法通过足够信息证明其正确性却确实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产品需求。冒险就是当信息不足以支撑产品需求的正确性的时候,但这个产品需求可能会开拓一部分新用户或者找到新的更好的用户需求替代掉老的用户需求。举个例子,福特造汽车,就是通过造汽车升级替代掉马车的需求,解决的还是人对出行工具的需求,而这个时候,其实这里就有点冒险和探索精神在里面,因为如果遵从仅仅找到更多的信息依据来提高确定性的依据而言,很有可能福特还会钻研怎样制造更快的马车,相比一个全新的产品,更快这个需求是更直观的,我猜测当时那个时代大部分人也都应该在想如何制造更快的马车。因此,一方面要顺势而为,另一方面还要懂得逆势而上,把握好一个平衡,不断积累自己可以把握的主观可控的确定性的信息纵深,另一方面也对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抱有信心和应对能力,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中找到平衡。
3、随机应变,调整定位
随机性的事件是独立于产品经理本身思考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范围之外的,我们需要具备面对这些不确定性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第一时间分析并对现有的产品需求甚至定位(定位是决定产品形态的大前提)进行及时的调整。无论如何,在各种无论是多么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下,使得产品的发展最大化。无论是技术条件、市场条件、任何其他非产品因素下,对于机会的把握以及对于困难的克服能力,都直接决定了一个产品的生死存亡。
以“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为例给出您的分析和设计
我们要想知道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首先要了解的是当前的图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对比当中的不同我们才能确定图书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为此我特地到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分别查了图书的定义:
两个网站对于图书的定义不同,百度百科侧重于说明了书的作用,用于传播知识,并且说明书的类型是纸质媒体,我们称此为传统意义上的书,或者是狭义上的书;维基百科对于书的定义则更广义一些,但是明确书籍只能包含图画,版画,照片以及其他视觉艺术,可以是电子书,也可以是其他格式,但是“看书”的看是重点,我们称此为广义上的书。对于未来的图书,不会在传统意义上的书有很大的改变,作为一种传承了几千年历史的媒介,这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因此未来图书的变化一定出在广义上的图书中。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图书将会作出哪些改变。
读者角度
对于当前情况,电子书越来越成为人们阅读图书的方式,因为一个小小的芯片可以存储的内容,甚至比一个图书室的书还要多,而且电子设备携带方便,越来越取代纸质书成为人们新的宠儿。由此我们可以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携带方便,便于阅读,这大概是人们最看重的两个需求。与传统书本一样,电子书也并不是免费的,以及一些app,例如得到,等等,均是保持了知识付费这一特点,我认为在将来的图书仍然会保持这个特点,即使是不直接收取阅读者的费用,也会从其他方面来维持这一特性。设想一下,以后的图书可能也会超越平板电脑,手机等这些传统电子设备,可能会在智能眼镜中进行阅读。例如,我们带上类似于托尼.斯塔克的眼镜,一戴上直接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个远大于电脑屏幕的界面,我们可以在这个界面上进行图书的阅读,这样更方便携带,并且也方便读者进行阅读。
作者角度
针对当前电子书的流行,原来作者写完一本书之后,可能还要经过很久,等待专家对图书内容审核,等待批号,等待发行,等待印刷等等才能传递自己所著内容。但是现在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可能像网络小说一样,作者上一秒刚在自己电脑上点击上传提交,读者下一秒就可以在相关网站上读到相关内容了。但是这种方式是合适的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现在的作家或者专家等,可以在微博或者博客等平台上“自由”地发言,但是这种传递形式并不是图书,图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由于图书的内容是经过严格审核和保护的。因此在未来的图书写作中,可能出版发行方式会优化,会大大地缩短这些步骤的时间,但是经过审核与保护这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当作者完成著作之后,还是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这样对读者读图书都是负责任的,而且图书的内容也会得到保护,其正确性与严谨性也会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