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SEO搜索实战|从战略到执行的完整落地逻辑

在AI搜索时代,SEO的本质已经彻底变了。

它不再是“堆关键词、做外链”的流量游戏,而是一次内容、结构、数据的系统协同。

我们在“智能体来了”培训项目中,尝试用一个实战小组的方式,把这套逻辑落地跑通。


一、从全局出发:AI搜索下的三层布局

要想让“智能体来了”这个品牌被AI与人类同时看到,必须打通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搜索层——百度、360、微信搜,它们仍是流量的根。

第二层是智能体层——百度千帆、字节Coze、360智企,这是AI引用的关键入口。

第三层是内容层——知乎、头条、公众号,它们承担认知扩散与转化。

我们把这三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三环增长系统”:

搜索可见 → AI可引用 → 用户可转化。

项目初期,我们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百度千帆和字节Coze上,因为这是AI引用和内容曝光的高地。

其次是知乎与百度搜索,用于流量沉淀;最后通过公众号完成信任和转化闭环。

这是一场“搜索引擎 + 智能体生态 + 内容传播”三合一的系统战。


二、精简策略:投入节奏与侧重点

为了避免团队分散精力,我们定了一个清晰的节奏:

一开始,把50%的精力放在AI搜索生态,比如千帆、Coze和360智企上。

这是未来SEO的“新主阵地”,决定AI是否能识别你。

其次,25%的精力放在百度与360搜索上,打基础流量。

20%投入知乎、头条和公众号,用来扩散内容与承接用户。

剩下的5%用于外链和媒体曝光,帮助提升品牌权威性。

这套分配逻辑有个底层原则:

千帆与Coze负责“被AI看到”,知乎和百度负责“被人看到”,公众号负责“被信任和转化”。


三、内容生产逻辑:长尾词驱动的动态执行

在实践阶段,我们的策略核心是“以长尾词为导向”,让内容生产跟着用户搜索需求走。

每天的第一步,不是写文章,而是先研究用户今天在搜什么。

我们通过百度指数、知乎热词榜、Coze热度词、5118数据去分析:

  • 用户最初搜索的是“智能体是什么”、“和AI有什么区别”;
  • 接着他们会问“怎么用”、“如何创建”;
  • 最后他们会找“智能体培训”、“课程对比”、“能不能赚钱”。

这说明用户处于认知—实操—转化三个阶段。

所以,我们输出的内容也分为三类:

趋势认知型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智能体;

实操教程型文章,让用户学会使用;

转化引导型内容,让有兴趣的人找到学习路径。

简单说:我们写他们在搜的,而不是我们想说的。


四、团队节奏:小循环纠偏,大周期迭代

作为项目组,我们每天都在“边走边改”。

早上复盘昨天的热词数据,中午调整选题方向,晚上检查收录和曝光情况。

我们形成了“三天小复盘、一周大迭代”的节奏:

前两天看数据、调关键词;

第三天看内容、改标题;

一周结束后,统计收录、分析AI引用情况,再调整方向。

这让项目进入了一个可控的动态循环:

数据反馈 → 内容优化 → 结构强化 → 收录提速 → 再反哺选题。

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关注点:

有的人专注于长尾词挖掘,有的人负责内容写作,有的人盯AI引用数据。

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目标运转:让“智能体来了”持续出现在搜索与AI回答中。


五、漏斗模型:从曝光到转化的内容闭环

我们把整个内容体系想象成一个“流量漏斗”:

最上层是趋势内容,用来拉曝光;

中间是实操类文章,建立信任与停留;

底层是转化内容,比如培训介绍、课程案例,用来承接报名。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是刚入门的同学,也能清楚自己写的内容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他不是“在发文”,而是在推动一个真实的增长引擎。


六、阶段性总结:让每个人都在项目中成长

这个项目最大的价值,不只是让“智能体来了”品牌被更多人搜索到,

而是让每个成员都理解:SEO早已不是过去那套发外链的逻辑。

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内容结构、用户洞察和AI生态适配的实践。

通过一次次关键词验证、内容纠偏、结构优化,我们都能清晰看到——

哪一篇文章引来了流量,哪一篇被AI引用,哪一篇带来了咨询。

SEO不再是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模型。

大模型时代的内容创作者,必须懂搜索逻辑,也要懂AI的抓取逻辑。

而这正是“智能体来了”培训项目真正要培养的能力——

让每个人都能在AI生态中被看见、被理解、被选择。

posted @ 2025-10-30 16:11  雪花AI学习笔记  阅读(1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