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读后感

过去一年里,我像大多数刚接触编程的大一新生一样,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C/C++作业。记得第一次看到"Hello World"在黑色控制台闪烁时,那种成就感让我误以为掌握了编程的精髓。随着课程推进,我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作业模式:拿到题目后立即打开IDE开始编码,遇到问题就百度零散的代码片段,通过反复试错直到程序能输出正确结果。我的代码就像用胶水粘合的积木,虽然能站立但摇摇欲坠。有一次为了完成作业,我没有动脑子,只会写if-else,写这写着发现把自己绕晕了,给自己写笑了,那种无力感至今记忆犹新。
《大道至简》中"编程的本质是抽象"的观点如当头棒喝。周爱民先生揭示的"焦油坑"现象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在没有理解问题本质时就急于编码,导致陷入越修补越复杂的恶性循环。书中指出"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而我的作业充斥着为特定测试案例设计的硬编码和冗余逻辑。更致命的是,我从未建立模块化思维,所有功能都堆砌在main函数里,这直接违反了"分离关注点"的基本工程原则。就像书中嘲讽的"勤奋的笨蛋",我把时间浪费在机械性的代码重写而非逻辑思考上,这种习惯在个人作业中尚可应付,但在未来的团队协作中必将成为项目毒瘤。
《大道至简》第三章"团队缺乏的不只是管理"给了我破局的钥匙。我决定从下一个课程设计开始实践"先思考后编码"的工作流。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用半小时进行"问题空间"分析,用伪代码描述核心算法而非立即实现细节;其次遵循书中"正交性"原则设计函数模块,确保每个函数只做一件事;最后编写测试用例验证各模块接口。例如实现二叉树作业时,我会先绘制ADT抽象数据类型图,明确遍历、插入等操作的边界条件,而不是直接写节点结构体。同时建立代码版本库,每个功能点通过独立commit提交,培养工程化思维。
书中"程序=算法+结构"的公式点醒了我:优秀的代码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深思熟虑的设计结果。这种转变初期可能降低我的编码速度,但正如《大道至简》强调的,软件工程的真谛在于"可控"而非"速成"。当我开始用这种思维重审大一的作业时,发现原本需要200行的代码其实80行就能清晰表达。这个认知跃迁不仅让我摆脱了焦油坑,更为即将到来的团队协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因为好的工程实践,永远始于对简单的执着追求。
阅读完《大道至简》,我的思想受到启发,为我今后的学期奠定了基础。
posted @ 2025-07-30 18:16  闫子的打火石  阅读(3)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