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心出发,现实代码穿插
从内心出发,现实代码穿插🚀
一幅画顶多拍下平面的震荡,一个接口却可以塑造天圆地方;写真集没法照出热情,代码集可以诉说悲情。回首这一程山路,翻过的是屎山代码,走过的是熬夜大道。谨以此篇纪念我的软工之旅。
作业一:对aigc熟悉和博客园以及GitHub使用📝
这份作业是认识软工课程的第一步,当我注册好博客园后废了一番功夫才找到发博客的那个按钮......然后随手登录了一个ai绘图网站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ai绘图,很新奇的体验。
在以往写代码或进行深度学习项目时,我对AI工具(尤其是ChatGPT)的依赖性较强。我曾尝试独立完成代码编写,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库和陌生函数的涌现,这些内容常常让我感到困惑,几乎难以完全摆脱AI的辅助。而这门课程对AIGC的重视让我意识到,AI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与其试图和AI比拼学习速度,不如更专注于掌握如何高效地使用AI。毕竟知识浩如烟海,我曾经花费三个月从零搓出一个基于Unity3D的塔防策略游戏,但是如果使用AI,也许只需要一个月不到。
随后我认识到一个可怕的现实:我必须将AI作为自己的副手,帮助我完成接下来的各种任务。
作业二: 个人编程(aigc小游戏)🐑
这个作业要求开发一个类似羊了个羊的游戏,使用aigc。
一开始我是打算自己手动进行编程的,但是当我开始import各种第三方库的时候果断打开了GPT,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游戏逻辑的设计是最大的难点,如何让游戏既有趣又不失挑战性,成为我头疼的问题。动画效果的实现更是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当我做出的那一刻,喜悦感让我暂时忘却了疲惫。

作业三:结对作业(项目开发)🤝
第三次作业是与搭档一起开发一个前后端分离的帮助大学生寻找比赛队友的软件。这次结对编程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然而,合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前后端分离的架构设计更是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与搭档的紧密合作,从需求分析到界面设计,再到前后端的对接,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我们默契配合。前端使用Uniapp负责用户界面的美化与交互设计,后端则利用Django处理数据存储与接口开发。刚开始时,我们的沟通并不顺畅,接口对接时频繁出现问题,让项目进展缓慢。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我们都会花大量时间讨论,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尽管过程充满了摩擦,但通过这次合作,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也深刻理解了前后端协作的重要性。
项目开发过程中,数据库设计的复杂性和接口对接的难题几乎让我崩溃。使用MySQL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时,如何优化数据库结构以支持高效的数据查询,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共同讨论,反复调试,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让我们的合作更加默契,也让我学到了更多实际应用的技能。
在测试阶段,我们使用了Postman进行API测试,确保每一个接口都能稳定运行。初次接触Postman时,我对其强大的功能感到震撼,但同时也被其复杂的界面所困扰。通过反复练习和团队成员的帮助,我逐渐掌握了如何高效地使用Postman进行接口测试。这不仅提升了我的测试能力,也确保了我们的软件质量。

作业四:团队作业(MAN游)🌍

这个学期最重量级的玩意诞生了:团队开发“Man游”旅行规划软件。这是一个多人团队合作的项目,也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
我在本团队中担任后端开发与宣传总监,经历了一开始的热血沸腾,再然后的略感疲惫,再之后的筋疲力尽,一直到这个项目成功落地,我觉得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成长,疲惫中伴随着欣慰。
分工如下:

非常感谢我们后端小组的成员,大家都能积极负责自己的任务,使得我们的工作进度快,工作心情好、工作效率高,相比前端组长,我们应该算是比较轻松了。😀
同时我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
1.kimi模型在生成回答时,即使我们已经明确要求回答规范,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格式问题
2.kimi在计算日期时尽显AI魅力,一加一等于三傻如废物,拼尽全力无法调试
最后交由我们的后端组长syx与之一战,我们组长真的很有实力!
花费时间
| 作业名称 | 花费时间 |
|---|---|
| 第一次个人作业(熟悉GitHub和博客园) | 2天 |
| 第二次个人作业(开发“羊了个羊”小游戏) | 3天 |
| 第一次结对作业(前后端分离的队友匹配软件) | 7天 |
| 第一次团队作业(开发“Man游”旅行规划软件) | 30天 |
| 现场编程作业(实战演练) | 2天 |
| 团队作业beta冲刺(最终完善) | 10天 |
在软件工程课程上花费的时间:
| 累计时间 | 实际周均时间 | 预计周均时间 | |
|---|---|---|---|
| 时间 (h) | 175小时 | 11小时 | 13小时 |
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作业或哪一场答辩?为什么这次作业或这场答辩令你印象深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次团队作业——“Man游”旅行规划软件的开发过程。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仅要实现基本的功能,还要注重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团队经历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到测试部署的全流程。令我印象最深的答辩是MAN游第一次答辩,我们组长lml自信地展示了“Man游”的预期所有功能,面对质疑不卑不亢,这等精神令我折服。
新技术力
这一学期,我学习并掌握了多项新技术和生产力工具,这些工具在项目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Git与GitHub: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一个基于 Git 的代码托管平台,一个用于管理代码版本,另一个 则提供一个基于 Git 的远程协作环境。
- django框架:一个开源的、功能全面的 Python Web 框架,采用“快速开发”和“遵循最佳实践”的设计理念,提供了诸如认证系统、ORM(对象关系映射)、模板引擎、URL路由等丰富的内置功能,帮助开发者以简单、高效且安全的方式构建强大的 Web 应用,同时还注重代码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技术之外的成长
- 软工课程不仅让我在技术上有所提升,还在多个方面促使我个人成长:
- 团队协作: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与团队成员沟通,明确角色分工,并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在“Man游”项目中,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让我们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 时间规划:掌握了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通过详细的计划和任务分配应对多重挑战。借助工具,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安排工作,避免了任务堆积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 抗压能力:在面对高强度任务时学会了冷静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尤其是在 beta 阶段紧张的开发中,我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状态,在压力中保持高效和积极。
- 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系统化思考的能力,能更快更好地解决未来的复杂问题。不管是代码中的漏洞还是团队间的分歧,我都能有条不紊地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 沟通能力:提升了表达与倾听的技巧,帮助团队更好地达成共识。在项目讨论和展示中,我学会了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促进团队决策的高效性。
个人反思与未来展望
回顾整个学期,尽管经历了许多令人头疼的瞬间,这些挑战却让我收获颇丰。在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合作的价值;而独自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的耐心和意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面对未来的期待
特别是在“Man游”项目的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对后端接口功能设计充满了热情,计划未来深入学习相关领域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同时,课程中的一些难忘片段,例如深夜调试代码时的坚持不懈、团队头脑风暴时的创意火花,以及答辩时的紧张与兴奋,都成为了珍贵的记忆。当然,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某些功能未能如期实现,或是在时间紧张时出现的错误,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结束语:
致谢:不必百分之百,如实去记低那份平白❤️
一个学期的软工实践之旅,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首先,特别感谢我们的O1导师,您的耐心指导和宝贵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在项目遇到困难时,您总是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感谢所有助教们在项目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建议,尤其是在答辩前的详细反馈和指导,使我们的展示更加完善和自信。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们,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协作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项目。从需求分析到最终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有你们的贡献和付出,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特别感谢“Man游”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与你们一起工作的日子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技术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我们一起讨论、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庆祝每一次进步,这些宝贵的经历将成为我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最后,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无论是技术上的交流,还是生活中的支持,你们的陪伴和鼓励都是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与你们一起奋斗的时光,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写到这里,本学期的软工实践之旅,终于落下了帷幕。要说有多不舍倒也未必,要说有多解脱更无必要,未来我们必将再次拾起这段时间的记忆,去走向一个个新的项目。我有台过分大声的收音机,反复循环播放一首歌曲,但我从未将其丢弃,因为我不知道下一台收音机会不会比现在这台更好。不管未来怎样,我都会将这段记忆珍藏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