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 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I.1] 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 项目 | 内容 |
|---|---|
|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5年春季软件工程(罗杰、任健) |
|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 [I.1] 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
|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 系统学习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相关流程和技术,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 |
|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 大体把握课程内容,同时提升提问能力 |
问题一:软件发布的"足够好"标准如何量化?
教材P15指出“软件工程要决定何时软件足够好可以发布”,并以“Hello World”程序为例说明完美软件不存在,但书中未提供可操作的标准框架。查阅IEEE标准12207-2024发现,其定义的“发布就绪度”包含147项指标,但教材未提及如何简化评估和量化。
问题二:单元测试和效能测试的优先级是否绝对?
第2章“单元测试”和第13章“质量保障”中提到,单元测试是软件质量保障的基石,应优先覆盖核心模块。但实际场景中可能存在不同优先级,部分团队会优先进行效能测试,如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验证,性能问题可能比单模块的准确性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问题三:敏捷开发是否适用于强合规性领域?
第8章提到敏捷适用于需求变化快的项目,但未深入讨论合规约束(如医疗、金融领域)。在医疗软件中,FDA要求严格的文档和流程审计,迭代式开发可能导致合规风险。书中将敏捷作为“普适方法”,但合规领域是否需要混合模型?作者是否低估了外部约束的影响?
问题四:单元测试的“100%覆盖率”是否必要?
第2章提到“单元测试必须覆盖所有代码路径”,但第13章《质量保障》提到“覆盖率不能完全代表质量”,这之中似乎有些矛盾,既强调了覆盖率,又否定了其绝对性。因此对“100%覆盖率”追求是否就没有如此必要?
问题五:项目经理(PM)是否应具备基本技术能力?
第10章《项目经理》描述PM需协调需求、进度、团队,但未深入讨论技术决策的边界,“PM不需要懂技术细节,只需管理流程”。但在实际实践经验中,非技术PM容易与开发团队产生沟通鸿沟,可能会影响开发进度。因此,PM具备基本技术能力是否必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