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14.2 生命周期结束

L114.2 生命周期结束

强制过时

计划性淘汰的弊端及其可持续缓解路径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强制淘汰措施的负面影响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强制淘汰(或称计划性淘汰)做法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效应。首先,它迫使消费者更频繁地购买新产品,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为被淘汰的产品往往最终成为电子垃圾。

具体案例如下:

  • 菲比斯卡特尔 (Phoebus Cartel) :20世纪20年代,全球主要的灯泡制造商,如飞利浦、通用电气、欧司朗等,秘密成立卡特尔,人为地将灯泡的平均寿命从接近2000-2500小时缩短至1000小时 。他们通过测试并对寿命超标的灯泡处以罚款来确保协议的执行 。此举的直接后果是灯泡销量在1926年后的四年内增加了25%,并且在零部件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卡特尔维持了产品价格,从而提高了利润率 。
  • 苹果公司 (Apple) :苹果公司曾被指控通过iOS系统更新故意降低旧款iPhone的运行速度,或导致设备意外关机 。苹果公司声称这是为了保护旧设备的电池并延长其寿命,但如果电池易于更换,这个问题本可以避免 。此外,iPod的电池在18个月后失效,而更换电池的费用接近于购买一台新设备的费用,这实际上是鼓励用户购买新产品而非维修 。尽管苹果因此支付了数亿美元的罚款和和解金,但这与通过限制产品寿命所获得的额外收入相比可能微不足道 。
  • 尼龙长袜 (Nylon Stockings) :20世纪40年代,尼龙纤维因其耐用性取代了丝绸成为制造长袜的主要材料,产品一度非常畅销 。然而,当制造商意识到产品过于耐用时,他们效仿菲比斯卡特尔的做法,指示工程师和科学家设法削弱产品,缩短其使用寿命,以促使人们购买更多 。

关于航空航天产业的影响:所提供的文件并未明确提及强制淘汰措施对航空航天产业(OEM和运营商)的具体影响。

“企业责任”与“消费者责任”模型的局限性

单靠“企业责任”或“消费者责任”模型难以解决强制淘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 利润驱动的商业模式:许多企业将利润置于首位。如菲比斯卡特尔的案例所示,其主要动机是通过增加销量来获取利润,而非消费者的最佳利益 。苹果公司尽管面临诉讼和罚款,但通过计划性淘汰所产生的收入远超于此,这表明经济激励远大于所谓的企业责任 。通用汽车公司设计负责人哈雷·厄尔曾坦言,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加速产品淘汰,以刺激消费 。
  • 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选择的有限性:消费者往往不了解产品的真实耐用性或企业是否在实施计划性淘汰。即使意识到问题,由于维修困难、成本高昂或缺乏替代品,消费者的选择也十分有限。
  • 系统性问题:计划性淘汰是根植于现有商业模式和消费文化中的系统性问题。例如,通用汽车通过每年推出不同颜色的新车型,不仅让福特的T型车显得过时,也让自己前一年的车型显得过时,以此鼓励消费者不断换新 。这种“动态淘汰”借鉴了时尚界的做法,即通过不断变换款式来刺激购买欲 。

问题根源、可持续缓解途径及各方角色

问题根源于商业模式和利润模式

强制淘汰的根本原因在于以持续销售和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正如文中所述,“永不损坏的灯泡对于商业模式而言是糟糕的” ,因为这意味着没有重复购买的顾客。企业通过缩短产品寿命或通过设计和营销手段使其显得“过时”,来确保源源不断的销售额。

可持续的缓解途径及各方角色

要缓解这一问题,需要一个多方面、系统性的方法,重新思考当前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1. 真正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 应支持和鼓励那些带来实际效益的技术进步,而非仅仅为了淘汰而进行的表面更新。例如,LED灯泡的使用寿命远超传统灯泡,且能耗更低,这代表了真正的技术淘汰 。
  2. 政府的角色

    • 立法与监管:推动“维修权”立法,强制制造商提供维修信息、零部件,并使第三方维修成为可能且不影响保修 。
    • 制定标准:可以考虑为某些产品设定最低耐用性标准或推广生态设计要求。
    • 经济激励:通过税收政策或补贴,鼓励生产耐用、可维修的产品,以及支持维修行业的发展。
  3.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角色

    • 转变商业模式:从销售一次性产品转向提供服务、租赁或销售模块化、可升级、可维修的产品。
    • 设计理念的转变: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耐用性、可维修性和可回收性。
    • 透明化:提供关于产品预期寿命、可维修性及环境影响的清晰信息。
  4. 供应链的角色

    • 配合OEM进行可持续设计和生产,例如提供更耐用的零部件,或参与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环节。
    • 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材料来源和生产过程符合可持续标准。
  5. 公民/消费者的角色

    • 提升意识:认识到计划性淘汰的危害,并积极支持可持续的产品和消费模式。
    • 支持“维修权” :积极倡导和支持相关的立法和运动 。
    • 改变消费习惯:优先选择耐用、可维修的产品,抵制仅仅为了“新款式”而频繁更换产品的消费文化。支持二手市场和维修服务。
    • 集体行动:通过消费者组织对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其承担更多社会和环境责任,如针对苹果公司的集体诉讼案例 。

通过政府、企业、供应链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产业体系,减少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1. 不同材料回收的可行性及其对材料使用的影响

不同材料的回收可行性差异很大,这直接影响了这些材料的设计、使用和最终处理方式。

  • 纸张和普通塑料

    • 纸张等材料的市场需求波动很大,有时甚至没有市场,导致回收中心可能需要付费处理这些材料,而非盈利 。
    • 塑料制品上常见的“循环箭头”标志(追逐箭头符号)实际上仅指明塑料树脂的类型,并不保证该物品在当地是可回收的 。一种物品是否能被回收,最终取决于回收处理厂能否将其分类、处理并成功出售给下游制造商 。
    • 由多种材料复合的产品(例如,品客薯片罐由纸、纸板和铝箔粘合而成)回收非常困难,因为纸张回收商不想要混有铝箔的纸,而金属回收商也不会费力去分离纸张 。这种设计上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其回收可行性。
    • 历史上,塑料曾被视为耐用材料,但制造商为了追求利润,很快转向推广一次性塑料制品 。
  • 电池

    • 铅酸电池:传统汽车使用的铅酸电池虽然毒性高,但在美国,由于严格的法律规定,其回收率接近100% 。这表明强制性法规能有效提高特定材料的回收率。

    • 锂离子电池: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其回收情况更为复杂。尽管毒性低于铅酸电池,但它们体积更大,且在处理不当(如受压)时有爆炸起火的风险,这对回收构成了严重的安全挑战 。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锂离子电池得到回收 。

      • 回收技术:一些公司如Li-Cycle正在开发更安全的回收方法,例如在液体环境中破碎电池以防止火灾,并能分离出塑料成分 。回收过程中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黑金粉”(black mass),其中包含镍、钴、锰、石墨和锂等金属 。
      • 回收挑战:当前许多锂离子电池回收厂采用的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如熔炼)技术,虽然能回收镍和钴,但过程能耗高、可能产生污染,并且无法有效回收锂和石墨等有价值材料 。Li-Cycle公司计划建立新的工厂以实现所有金属的回收,这将有助于减少对新矿产资源的需求、降低碳排放,并可能使回收金属比新开采的金属更便宜 。
      • 塑料的处理:在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塑料,Li-Cycle公司计划未来进行回收,但目前这些塑料的具体去向并未公开 。

对材料使用的影响

  • 高回收可行性和严格的法律规定(如铅酸电池)能促进材料的闭环使用。
  • 回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或缺乏稳定市场的材料(如某些塑料、复合材料),即使被收集,也可能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
  • 对于电动汽车电池这类含有贵重金属的复杂产品,其回收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正驱动着回收技术的创新,这反过来可能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减少对初级原材料开采的依赖。

2. 回收利用在社会-技术-经济层面的现实问题与认知误区

回收利用的现实充满了复杂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挑战,公众认知也常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 社会及认知层面问题

    • 公众认知与现实脱节:许多公众对回收的实际运作知之甚少,常常出现“希望回收”(wishcycling)的行为,即把不可回收物错误地放入回收箱,期望它们能被神奇地回收 。
    • 回收标志的误解:消费者普遍误认为产品上的“循环箭头”符号代表该产品一定可以被回收,而实际上它更多是标示塑料的种类 。
    • 回收的“赎罪券”效应:回收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过度消费的“免罪金牌”,让人们在购买和丢弃时心安理得,反而可能助长了更多的一次性消费行为 。
    • 责任转移:历史上,制造商通过“让美国保持美丽”(Keep America Beautiful)这类环保宣传活动,成功地将处理废弃物的责任从生产者转移给了消费者,宣传侧重于不乱扔垃圾,而非从源头减少过度生产 。
    • 对未来问题的低估:例如,许多人认为电动汽车电池的回收是十年后的问题,但实际上,电池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次品已经造成了当前的回收压力 。
  • 技术层面问题

    • 污染问题:回收物经常受到污染,这既包括消费者误投的污染物,也包括产品本身设计造成的“结构性污染”(如多种材料紧密结合难以分离) 。
    • 缺乏统一标准:尤其在美国,缺乏全国统一的回收法规和标准,各州、各市的规定各不相同,增加了回收的复杂性和消费者的困惑 。
    • 分选和处理难度:对于复杂混合材料或受污染的材料,分选和再加工的技术难度大、成本高 。
    • 安全风险:特定材料(如锂离子电池)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火灾、爆炸) 。
    • 回收效率和完整性:当前的回收技术(尤其是针对锂离子电池)往往无法回收所有有价值的材料,例如锂和石墨的回收率就很低 。某些回收过程(如熔炼)本身也会产生污染 。
  • 经济层面问题

    • 盈利困境:回收并非总是能盈利。当回收材料的市场需求下降(例如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后),回收中心可能难以出售收集到的材料,导致回收成本高昂,甚至需要付费处理 。
    • 物流成本:运输回收物的成本可能很高,进一步压缩了回收的利润空间 。
    • 投资需求:建立和运营高效、安全的回收设施,以及研发先进的回收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回收材料的经济价值需要与原生材料竞争才能形成有效市场(尽管文件也提到回收金属可能比新开采的更便宜 )。

3. 针对回收问题的真实、可行的责任与解决方案

与强制淘汰问题类似,解决回收利用面临的困境也需要多方承担责任并采取实际行动,重点应从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控制和系统性变革。

  • 转变焦点:从下游转向上游

    • 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在于重新审视消费模式和生产行为,而非仅仅依赖末端回收处理 。应该“将‘回收’二字从等式中移除,转而讨论消费和废弃物问题,就好像没有回收这回事一样”,因为对回收的过度依赖反而助长了不良的消费行为 。
  • 生产者延伸责任 (EPR -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 设计与包装:制造商应在产品开发阶段就承担起更多责任,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包装,设计更易于回收、拆解和再利用的产品,避免使用难以分离的复合材料 。
    • 投资回收技术与设施:鼓励或强制生产商投资于先进的回收技术和基础设施,特别是针对其产品的回收(例如Li-Cycle计划在电池工厂旁建立回收厂,实现生产和回收的整合 )。
    • 信息透明:提供清晰的产品材料成分和回收指南。
  • 政府的角色

    • 制定和执行法规

      • 建立统一、明确的回收标准和法规 。
      • 效仿铅酸电池回收的成功经验,针对特定产品(如锂离子电池)实施强制回收计划和生产者责任制 。
    • 经济激励与政策支持

      • 为回收产业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鼓励研发和采用高效、环保的回收技术。
      • 制定政策,鼓励在制造新产品时使用回收材料。
    •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国内的回收处理基础设施,以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如中国禁令后美国回收业面临的危机所示 )。

  • 技术创新

    • 持续研发和推广更安全、高效、经济且能实现高价值材料完全回收的技术,例如针对锂离子电池的闭环回收技术 。
  • 消费者责任与意识提升

    • 减少消费,理性选择: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选择更耐用、易于维修和回收的产品。
    • 正确回收,避免“希望回收” :学习并遵守当地的回收规则,确保投入回收箱的物品是真正可回收的。
    • 支持可持续实践:支持那些积极推行可持续生产和回收政策的企业。
    • 推动重复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重复使用物品,延长其生命周期 。
  • 多方协作

    • 需要制造商、政府、回收行业、科研机构和公众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回收体系的改进和可持续发展 。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回收利用面临的挑战,并迈向更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模式。

posted @ 2025-05-14 02:02  灰鲤  阅读(311)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