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否定,降格生活的典型场景
爸爸妈妈都对青州这20只油炸蝎子的价格表示昂贵,然后大家一致决定不吃了,从艰苦条件走来的他们已经把节约固化成了唯一的生活方式,他们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任何事情都要精打细算一番,哪怕几年都难得出游一次,哪怕79.8元还不到月退休工资的100分之一,和儿子月收入的500分之一,哪怕别的饭店根本没有油炸蝎子,只要稍微超出了性价比的选择, 他们限制的就是自己的消费,终于把生活过成了没有回忆的样子,从来不跳出所谓正常的框架。面对艰苦的年代,这样限制不必要的消费是很好的生活策略,会得到很好的回报,40年过去了,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可是爸爸妈妈的这种斤斤计较的生活方式已经打上烙印,所谓刻舟求剑就是当年很适合但一成不变未必适合现在,这样是没有波澜,没有回忆,没有谈资的,机械的生活只留下平淡乏味。我们并不是需要多么昂贵的消费,而是要让生活生机勃勃的生动而不是严格的控制,让突如其来的遭遇变成我们的人生经历,而不是把遭遇拒之门外,这也是寻找一个更优的生活的解。也许每个人终身无法突破的就是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新的一天或多或少都在重复那个昨天的自己,很多人无论能活多少岁,本质上再也没法走进新的一天。
这样的做法的另一个角度的解释就是否定今天的价值,否定现在的价值,而只是把现在贬低成实现未来的工具,重要的是未来,现在无所谓,牺牲掉现在也是理所当然的生活策略。在某些时候是牺牲现在是必要的,可这种策略很容易发展成唯一的策略,现在降格于未来的基石,最后把它根植于生活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现在的价值完全被未来压榨。其实我们的只存在于当下的霎那之间,就是无限小的微分,其实是唯一的存在,将来的我们也是只存在于将来的某个霎那,并不存在一个将来的东西,并不存在一个目的地,当你忙着奔向将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我们所有的聚光灯都应该对准“此时此刻”,就像在舞蹈中,每一个动作本身就是意义本身,而不是结束时候的最后一个静止姿态,无论是20岁还是90岁,我们都是活出自己生命目前的最好状态,今天的此时此刻才定义今天的你。在朵朵3岁的时候,一家人去玄武湖玩,看到100元一小时朵朵说太好了正好我们有钱,她没有说太贵了,等我们发财了或者打折的时候再回来划船吧,这就是肯定当下的价值,充实现在的内容,对自己价值的充分肯定,我现在值得玩,还好当时我们一家四口玩了划船,如今过了10几年,我们再也没全家回到玄武湖,其实就算回去了也没什么心情划船了,同样的事情换一个时间,早就不是同一个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