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分类 -  医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读伤寒杂病论随想(转)
摘要:初看《伤寒杂病论》,是在二十年前,听我祖父说,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学懂伤寒,于是我开始看这个书,初看几天,觉得一头雾水,没有任何感觉。去问我祖父:这个书到底能不能学懂?祖父答:世人学经典的不少,学懂的不多,要是在最初期不懂就不学了,以后你看病最多只能是个半瓶醋!要么就坚持下去,要么从此不要再学中医!接下来的时间,硬着头皮把伤寒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虽然这样看过一遍,其实对这个书的理解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知道几个熟悉点方子可以治什么样的病,也只是留下个大体的印象而已。此后的时间,一般是每年把《伤寒杂病论》看上一遍,随着次数的增多,对这个书的感觉就不同了,我看书从来没什么记忆,特别是不理解的东西,脑子中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4-11 09:01 湖东 阅读(432) 评论(0) 推荐(0)
会煎药,才有效〔杏林医话医案〕
摘要:许多人都煎过中药,但是真正掌握煎药要领的人却不多。有人认为中药的煎煮时间越长越好,有人把买来的中药一股脑儿全倒入锅中,根本不考虑处方上写的“先煎”和“后下”,有人甚至把中药直接倒入沸水中煎煮。其实这些做法全都不对,那么,如何正确地煎煮中药呢?一、选择合适的器具。 煎中药时最好用砂锅或砂罐煎。砂锅、砂罐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里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而且它们受热均匀,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如果没有砂锅,可以用白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代替。煎药最忌使用铝、铁、铜等金属器皿。因为这些金属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二、控制水量。 煎中药时加水过量会使药液过多,药汁浓度过低而影响药效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4-10 10:28 湖东 阅读(422) 评论(0) 推荐(0)
舌诊简易歌决
摘要:诸色浅嫩正气虚,诸色深老邪气实;色淡苔薄气血虚,色深苔厚病气余;赤热青寒紫黯瘀,舌绛入营须警惕;舌体瘦红心肝热,舌体胖大脾肾虚;白浮薄滑邪在表,转黄而厚邪入里;无苔阴竭剥伤阴,食腐湿腻粉瘟疫。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4-09 08:17 湖东 阅读(333) 评论(0) 推荐(0)
产后身痛
摘要:膝酸痛,脚踝、双膝前、后有些肿,腰不舒服,长湿疹色苔白厚——湿盛,上面有点黄---化热.有点紫---夹瘀。最近痰多,---湿能化痰。湿痰则质稀,痰化热则质粘或色黄。结合舌象,大法以“健脾化湿通络,稍佐清热”为主,不要以补肝肾补气血先进,有碍湿助热之嫌脸有些发黄---黄也为湿。气血虚也要湿退后才能补气血。可用:炒白术,薏苡仁,牛膝,防已,桑枝,木瓜,独活,忍冬藤,桑寄生,地肤子。为主药。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4-09 08:06 湖东 阅读(182) 评论(0) 推荐(0)
交通心肾治失眠
摘要:交通心肾治失眠失眠而临床证状不明显者,大法以交通心肾,潜镇安神为主。半夏30,夏枯草15,黄连5,肉桂5,磁石30,龙齿15,蝉衣8,夜交藤30,枣仁15,丹参10,甘草6。水煎服。温潜法治失眠虚阳上浮,阳不入阴。附子8,磁石30,龙齿15,枣仁15,茯苓20,远志6,半夏20,丹参10,龟板15。水煎服。治失眠的中药,必须于睡前服用,效果方佳,可于睡前2---3小时服头煎,临睡服二煎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4-05 19:11 湖东 阅读(294) 评论(0) 推荐(0)
过敏疾患与太少两感相合
摘要: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常常诱发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过敏性哮喘等一系列病症,给患者生活及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姚树锦主任医师为陕西太和医学流派第四代传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临证50余载,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他针对过敏性疾病的病变特点,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多有良效,现简要总结其部分经验。​​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标准​​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治疗太少两感的经典方剂,该方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用治...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4-03 09:25 湖东 阅读(364) 评论(0) 推荐(0)
过敏性哮喘善后用方
摘要:空气污染的逐日加重,过敏性疾病日益增多,特别过敏性哮喘,因反复发作,使患者的体质更趋薄弱。本来,过敏体质者,多由卫外机能的衰弱,过敏原(风邪)乘虚而入侵,邪闭肺络,津液凝聚而成痰,阻碍气道,肺失宣肃而喘促。所以在标邪解除之后,这治本是很重要的环节。在调理上,要加强肺卫的机能,健旺脾胃,断绝生痰之源,也不要忘清除余痰。用玉屏风散合陈夏六君丸加苏子,葶苈子,五味子可以胜任。只有体质强壮,才能减少反复发作。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29 07:45 湖东 阅读(207) 评论(0) 推荐(0)
春困释疑
摘要:春困秋乏,已成俗语。从人体生理机能上讲为何会出现春困的现象?好出现春困的人群,一般都是1,阳气不足;2,内有阴邪瘀阻,分程度大小而已。人体的气机变化应天地自然形成的季节气候变化而动;所谓,春主阳气生发,如果阳气生发不足,则上供血不足,即现代人理解的脑供血不足,脑缺氧的状态;其次,人体,在经过一冬的潜藏之后;有许多郁热、痰湿类物质,充斥在人体的血液和组织空间,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来不及代谢的物质或者没有及时清理排除的代谢废物,这一部分物质会阻碍人体正常的气血生化和运行功能,而形成气血不足的假象,出现春困疲态。所谓血清则气和,对于这类人群,应对的办法是,饮食清淡,利用淡渗通阳,加快体内的废物排出,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26 13:15 湖东 阅读(173) 评论(0) 推荐(0)
自学有“三忌”:忌浮、忌乱、畏难(刘渡舟)
摘要:(一)忌浮 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二)忌乱 是指自学要有完...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25 07:38 湖东 阅读(442) 评论(0) 推荐(0)
老年人下肢浮肿
摘要:老年人下肢水肿,年龄多在70----90岁间。主证为下肢浮肿,足背和脚髁尤甚,按之窝陷,病程较长,饮食二便如常。一部分病者经检查化验,无器质性病变。用西药利尿剂,虽能消肿,一段时间后浮肿反复如旧。病者脉多虚弱缓涩,舌多淡白,舌下多青筋曲张,或舌边有瘀点,足冷重着,行动不便。此为阳虚气弱血瘀水肿。《医宗金鉴,水肿胀满》说:“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窝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又人之气血津液,贵在流通,只有气血津液周流不息,才能健康。三者之间,其一失于通畅,则余二者必受累。古人谓:“血不利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9 15:40 湖东 阅读(394) 评论(0) 推荐(0)
知足老师对于脚跟酸经验
摘要:这足酸为临床常见病,以中医理论分析,休息缓解,活动加重,多为肾虚的原因。经验方:加味白术薏苡仁汤药物:白术30克,苡仁30克,防已10克,威灵仙10克,地龙10克,桑枝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服。主治:湿阻下焦,致腰腿酸痛麻木,脉濡缓,舌苔白厚。加减法:若肾虚者,则两尺脉空虚,此为肾虚夹湿,加杜仲10克,续断10克,狗脊10克.骨碎补10手心爱出汗,还有性欲望强,---要考虚肾阴偏虚而虚火扰动。加味白术苡仁汤 防已灵仙桑龙帮 湿阻下肢酸麻痛 肾虚断仲狗碎良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5 07:50 湖东 阅读(250) 评论(0) 推荐(0)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朱良春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一书中有关的理论,谈谈个人的临床体会。 《伤寒论》不是一部医学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临床经验结晶的著作。在仲景笔下,没有一条专门讲理论的条文,但并不意味着《伤寒论》没有理论,不讲理论。仲景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融理论于实践之中,以实践体现理论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1 08:04 湖东 阅读(3438) 评论(0) 推荐(0)
胃脘不适论治
摘要:春应温而反寒,慢性胃病者因气候和饮食影响而引发。经过检查的胃痛病人,其检查结果为“糜烂性胃炎”的。我则用半夏泻心汤加生地榆,虎杖,白芨。因为这地榆,虎杖白芨为很好的生肌收敛药,能治烫伤,对这胃壁的糜烂也能助收敛生肌之效。而为胃气虚的病人,则用半夏泻心汤,加黄芪,海螵蛸,白芨,取益气收敛生肌之效。运用半夏泻心汤,总以胃脘痞满为前提,用上面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知足老师)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0 11:29 湖东 阅读(302) 评论(0) 推荐(0)
杏林集叶效方
摘要:1) 带状疱疹特效方:内服方:瓜蒌30~120、红花5、甘草3、板兰根30 灸法:香烟点着直接点灸(特效)外用方;白矾、雄黄各等份,研为细末,凉开水调涂,一日数次。(干则再涂)。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痱等疾甚效。后遗症方:丁香9、郁金9、柴胡9、枳壳9、川芎9、赤芍9、板兰根30、甘草9。(疼痛严重者可加用五灵脂、蒲黄、冰片少许)。2) 坐骨神经痛全蝎红花汤:全蝎10~20、红花5~15、灵仙20~40、红糖10~20、大枣6~10 寒加附子5~50、肉桂5;腰痛加牛膝、川断、杜仲10~15。3~6剂愈,越痛越有效,如果效果不理想用下方:独活10、羌活10、稀签草10、秦艽10、五加皮1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0 07:56 湖东 阅读(1126) 评论(0) 推荐(0)
小儿外感治疗误区
摘要:小孩感冒发热,是人体聚集正气,抗邪外出的一种表现.很多家长,一见发热,便马上各种退热药一起上,担心会烧坏了脑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打断了人体正常的抗邪反应,最终影响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更加容易反复感冒.另一误区,小儿发热期间,家长生怕孩子饿坏了,不禁食。殊不知,小儿发热期间,只能进食流质食物,多喝水,或米汤。忌吃饭,面食,鱼肉。而且要热退24小时后方能进稀粥,方免“食复”。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08 07:48 湖东 阅读(139) 评论(0) 推荐(0)
漫谈凭脉用药--何少奇
摘要:漫谈凭脉用药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脉诊仅是四诊之一,但是历代名医莫不更重视脉诊。唐.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明.徐春甫进一步分析说:“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可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为良医;诊侯不明,则为庸妄。”清.吴鞠通更是一语中的:“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可凭也。” 由此看来,古人对脉诊的评价远远超过其它三诊。那可能有人会问:中医不是讲的四诊合参吗?是的,四诊合参没错。但四诊合参并不是说在临症中四诊就同等重要,就可以平起平坐,这里有个谁是主次的问题,谁更重要的问题,谁是关键的问题。 我自己行医几十年来对此也颇有点体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01 14:15 湖东 阅读(660) 评论(0) 推荐(0)
12经络的特殊作用
摘要:一句话说破12经络的特殊作用疲劳透支找脾经;精力不足找肾经 ;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要净;求生必须通胃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9:59 湖东 阅读(268) 评论(0) 推荐(0)
春困
摘要:春令多见“春困”的病人。常见有几种类型。1:春主升发,素体气血虚,当升而不升,神疲体倦,四肢乏力,喜睡,得睡则精神好转,舌淡脉虚。可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以助春令生发之气。2:阳虚寒气郁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类型病人发热轻,恶寒,体倦欲寐,脉沉。3:湿邪困闭,用平胃散加`藿香,佩兰,这类病人头晕重,体倦思睡,脘腹不舒,不思饮食,舌苔厚,脉濡。因为春暖回南天,湿气偏胜,素有脾湿之入,极易发生。4:湿热闭阻型:湿郁化热,湿热交阻,四肢疲软,体倦思睡,舌苔黄腻,脉濡数。这种情况,多见于春深气温升高,湿从热化,或嗜酒,好食辛热之人,可用甘露消毒丹,或三仁汤主之。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8:29 湖东 阅读(192) 评论(0) 推荐(0)
知足老师论糖尿病
摘要:自拟消糖饮,由制附子,干姜,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三棱,莪术,丹参,鸡内金,柴胡,白芍,黄连,知母,葛根,甘草17中药组成。方中用附子理中扶阳益气而健中,柴芍一疏一敛,以复肝用,白术茯苓以化湿浊,三棱莪术丹参鸡内金活血化瘀,黄连知母以消郁热,葛根升清气,甘草调和诸药。加减法,湿浊重加苍术,泽泻,郁热轻减知母。阳气不虚者减附子。渴饮者加花粉。舌红者加元参。临床所见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并无多渴多饮多尿者,并不等同于古代“消渴”证。此因现代生活水平提升,饮食多厚味油腻之品,化湿生痰,阻于脾络(胰腺),阳气衰弱,脾失升清降浊之职,肝失疏泄,水谷精微不得上行,四肢脏腑缺乏水谷精微的滋润。因湿浊血瘀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7:57 湖东 阅读(511) 评论(0) 推荐(0)
辨痰之病位与寒热
摘要:辨痰之病位与寒热1) 咳嗽当时带出来的,这痰从气管中来。以稀稠辨寒热2) 不在咳嗽时也会自觉吐出的痰,在食道中来,粘滞多为热,清稀多为寒。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7:39 湖东 阅读(312) 评论(0) 推荐(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