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 蛮喜欢的, 转载过来。 感谢原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98c53010008ly.html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 微子第十八》)
昔日宋相赵普有“半部《论语》得天下”之说。受其“蛊惑”,也曾满怀敬畏、期待的去读这部“天书”,可囿于种种原因,每每浅尝则止,所幸开卷有益,总会有点收获,读得越多越气愤宋儒害人不浅。
书读得不多,领悟得也有限,不敢说有什么高明的见解,断章取义,倒能放肆说两句。上面的这段话我不记得读了多少遍,每次都要感慨一番。让我感动的一是孔子的用世心切;再者,更难得的是他的那份坚持信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大道已没,礼崩乐坏,等待孔子的只是不理解甚而被人嘲笑,可他依然毅然决然,不为名、不为利,支持他的是那份做人的义务、操守和人格,不尤人不肃然起敬!
一口天在我的BLOG里留言说“还是那我那句话,当现在没什么值得记忆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回忆了,因为过去的总是美好的”。无疑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从中我能感受到的是悲观和颓废。我无意去臧否谁对谁错,谁优谁劣,事实上也无从去做比较,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方式的权利。只是,它出现在了我的BLOG里,我要批判;我也有一点坚持,我不希望这样的想法混淆视听,我更要批判。我的理由很简单:过去的确美好,可也有凄惨,但我只为它是“过去”而回忆,而不计较它是“美好”还是“凄惨”,甚至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感伤”,那也是一份动人的美;而在现实中,我不会去回忆,更没有时间去回忆。现实中没有美或是不美,有的,或者说应该有的只是拼搏,你认为的“不美”,那属于过去,至于未来,那决定于现在,一个只会沉湎于自怨自艾中的人,无疑是不会有未来的,而现在,则被他们无情抛弃,至于让他们感到慰藉的过去,也不属于他们,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过去,一个没有付出的人,不配有收获!
或许有人说,我也努力过,我也拼搏过,可在这样一个天地中,我看不到未来,我失望以致绝望,因此我才会想把自己给封存起来。面对这样的辩解,我无意去说服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得好听点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讲一讲这孔子的故事,让他们也去想一想责任、操守、信仰和人格。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就是有点“二百五”的,总喜欢干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一种义务、传统和美德,不知道危险,不知道困难,只会在一条路上走下去,哪怕头破血流、身首异处。在某些人看来,这太傻、太蠢,不知所谓,既然没那能耐或者做不下去,就不能歇着?区别就在于,前者为他,后者为我,人格有高下之判,是无法对比起来看的;当然还有一种懦夫,只会长吁短叹,对此,我更愿意视为蠢材,因为他连人都不会做,不敢做!不会去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而抱怨上天给的太少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这样的话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