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

1.课程计划完成度分析
对于我在第一周的规划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目前我已经成功的提升了我的代码量,精进了自己的java,掌握了javaweb。而且我这学期还新学了一门语言、python。这个学期我也进行了团队合作,做了一个运维管理子系统。我们做的软件实现了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功能,业务流程也非常清晰。
2.《构建之法》问题回顾与解答
(1) 问题:什么是“银弹”?软件工程中真的没有银弹吗?
“银弹”指能一次性解决所有软件难题的神奇方法。现实:没有银弹,因为软件的本质复杂性(比如需求模糊、逻辑复杂)无法通过工具消除。
即使用AI生成代码,仍需人工检查业务逻辑是否正确。
(2)问题:结对编程是两个人一起写代码,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场景:新手教学、复杂算法调试(比如调试一个排序算法,两人合作更快)。没用场景:简单重复性工作(比如写增删改查接口)。
关键点:必须轮流打字,否则容易变成一人干活、一人围观。
(3)问题:MVP(最小可行产品)怎么做?会不会太简陋?
MVP核心:只做最核心功能,能验证用户需求即可。
(4) 问题: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不是浪费时间?
不浪费时间,能提前发现很多bug(团队项目中,复审发现了30%的潜在问题)。
高效做法:用工具、、聚焦关键代码(比如算法、接口设计)、避免纠结代码风格(用ESLint自动化检查)。
(5)问题:敏捷开发(Scrum)适合所有项目吗?
适合:需求变化快、团队小的项目(比如创业公司、互联网产品)。
不适合:需求极其稳定、严格合规的项目(比如银行核心系统)。
3.新生问题清单

  1. 问题:为什么程序员总说"需求又变了"?
  2. 问题:为什么要写文档?直接写代码不行吗?
  3. 问题:为什么测试很重要?
    4.新生感想
    "早知道"没用,但"下次改"有用:
    复盘时总发现"当初要是XX就好了",但真正有价值的是写下具体改进方案(比如:下次需求会必须录音,防止扯皮)。
    数据比感觉靠谱:
    原以为进度慢是因为"代码难写",复盘发现60%时间在等确认,现在强制每天17点前回复卡点问题。
    不背锅,找系统问题:
    有人犯错时,不再怪"粗心",而是问流程哪里没防呆(比如:代码合并前必须2人检查)。
    别骂队友,改规则(比上次复盘进步:现在会直接列"3条行动清单",不再纯吐槽)
    5.技能提升对比
    编码速度:以前:1天写100行有效代码,现在:1天写200行(+100%),因为用了代码模板和Copilot辅助
    Bug率:以前:每100行代码5个bug,现在:每100行2个bug(-60%),因为写单元测试和代码复审
    Git使用:以前:只会add/commit/push,现在:熟练使用rebase/stash(团队冲突减少50%)
    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收获
    学会“问问题”:以前:卡住就闷头查
    现在:先明确卡点是什么,再精准提问
    接受不完美:以前:总想“一步到位”导致拖延,现在:先做能用的版本,再迭代(心态轻松多了)
    看懂队友代码:以前:别人的代码像天书,现在:能快速理解思路(因为命名规范和注释习惯变好了)
    6.对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增加企业级项目实战
    目前:课程项目偏“理想化”
    建议:引入真实企业遗留项目改造(比如接手一个老系统,体验修Bug、加需求的痛苦)
    强化“技术选型”训练
    目前:技术栈由老师指定
    建议:给出业务场景,让学生自主对比选型(Node.js vs Go?MySQL vs Redis?)
posted @ 2025-06-12 08:56  ytr123  阅读(11)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