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之TCP编程 - 实践
基于 C/S :客户端(client)/服务器端(server)
1.流程
2. 函数接口
所有函数所需头文件:
#include #include
系统定义好了用来存储网络信息的结构体
ipv4通信使用的结构体:struct sockaddr_in
我们只需要直接定义结构体变量即可
2.1 创建套接字socket()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功能:创建套接字参数: domain:协议族 AF_UNIX, AF_LOCAL 本地通信 AF_INET ipv4 AF_INET6 ipv6 type:套接字类型 SOCK_STREAM:流式套接字 SOCK_DGRAM:数据报套接字 SOCK_RAW:原始套接字 protocol:协议 一般填0 自动匹配底层 根据type系统默认自动帮助匹配对应协议 传输层:IPPROTO_TCP、IPPROTO_UDP、IPPROTO_ICMP 网络层:htons(ETH_P_IP|ETH_P_ARP|ETH_P_ALL) 返回值: 成功 文件描述符-- > sockfd (用于连接) 失败 -1,更新errno
注意:TCP服务器端有两类文件描述符 !!!
一类用于连接的文件描述符(sockfd-->socket函数返回值) 只有一个
一类用于通信的文件描述符(acceptfd-->accept函数返回值) 可以多个
2.2绑定套接字bind()
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功能:绑定参数: socket:套接字 addr:用于通信结构体 (提供的是通用结构体,需要根据选择通信方式,填充对应结构体-通信当时socket第一个参数确定) addrlen:结构体大小 返回值:成功 0 失败-1,更新errno
由于系统定义好的记录网络信息的结构体是struct sockaddr_in类型,因此,bind第二个参数使用时结构体变量地址的时候要强制类型转换
2.3监听listen()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功能:监听,将主动套接字变为被动套接字参数: sockfd:套接字 backlog:(目前已无具体作用,写个正数即可) 同时响应客户端请求链接的最大个数,不能写0. 不同平台可同时链接的数不同,一般写6-8个 (队列1:保存正在连接) (队列2,连接上的客户端) 返回值:成功 0 失败-1,更新errno
注意:listen作用:主动套接字变为被动套接字!!!
2.4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 accept()
int accep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accept(sockfd,NULL,NULL);功能:阻塞函数,阻塞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如果有客户端连接,则accept()函数返回,返回一个用于通信的套接字文件描述符;参数: Sockfd :套接字 addr: 链接客户端的ip和端口号 如果不需要关心具体是哪一个客户端,那么可以填NULL; addrlen:结构体的大小 如果不需要关心具体是哪一个客户端,那么可以填NULL;返回值: 成功:文件描述符; //用于通信 失败:-1,更新errno
2.5接受消息recv()
ssize_t recv(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功能: 接收数据 参数: sockfd: acceptfd ; buf 存放位置 len 大小 flags 一般填0,相当于read()函数 MSG_DONTWAIT 非阻塞返回值: 0 成功接收的字节个数
2.6发送消息send()
ssize_t send(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功能:发送数据参数: sockfd:socket函数的返回值 buf:发送内容存放的地址 len:发送内存的长度 flags:如果填0,相当于write();
2.7连接服务器connect()
int connect(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socklen_t addrlen);功能:用于连接服务器;参数: sockfd:socket函数的返回值 addr:填充的结构体是服务器端的; addrlen:结构体的大小返回值 -1 失败,更新errno 正确 0
2.8 关闭套接字 close()
即关闭套接字文件
close(文件描述符);
3.服务器端
按照流程:
(1)创建流式套接字socket()
(2)指定网络信息
(3)绑定套接字bind()
(4) 监听listen()
(5) 等待客户连接信息accept()
注意:
在服务器端使用客户的网络信息时:
(6)收发消息 send() recv()
(7) 关闭套接字
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 服务器端 $$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创建流式套接字*/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ockfd AF_INET)、IP地址、端口号等*/ // 服务器的网络信息通过一个系统定义好的结构体来描述 struct sockaddr_in saddr; // 定义一个结构体变量 s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确定协议族-->IPv4 sad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1])); // 确定使用的端口号 s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0.0.0.0"); // 确定服务器IP地址 /*绑定套接字*/ int t1 =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 *)&saddr, sizeof(saddr)); if (t1 相当于read(acceptfd,buf,128) if (ret < 0) { perror("recv err"); return -1; } else if (ret == 0) { printf("客户退出\n"); break; } else { printf("%s 接收成功\n", buf); memset(buf, 0, sizeof(buf)); } } close(acceptfd); } /* 关闭套接字 */ close(sockfd); return 0;}
4.客户端
按照流程:
(1)创建流式套接字socket()
(2)指定服务器网络信息
(3)连接服务器connect()
(4)发送接受消息 send() recv()
(5)关闭套接字
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 客户端 $$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创建流式套接字*/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ockfd 相当于write(sockfd,buf,sizeof(buf)) } /* 关闭套接字 */ close(sockfd); return 0;}
5.TCP粘包问题
tcp粘包
tcp拆包
6.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第一次握手:客户通过调用connect进行主动打开(active open)。这引起客户TCP发送一个SYN(表示同步)分节(SYN=J),它告诉服务器客户将在连接中发送数据的初始序列号。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的确认。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必须确认客户的SYN,同时自己也得发送一个SYN分节,它含有服务器将在同一连接中发送的数据的初始序列号。服务器以单个字节向客户发送SYN和对客户SYN的ACK(表示确认),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分节,此分节发送完毕,客户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面试题:
- 描述一下三次握手。
- tcp的连接过程。三次握手
- tcp在连接的过程中有哪些状态的切换?
- tcp的三次握手发生在哪两个函数之前?connectaccept
- 为什么一定是三次握手,不能是两次握手?
主要是为了防止已经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器,从而导致不必要的错误和资源的浪费。
两次握手只能保证单向连接是畅通的。因为TCP是一个双向传输协议,只有经过第三次握手,才能确保双向都可以接收到对方的发送的数据。
四次挥手释放连接
第一次挥手:某个应用进程首先调用close,我们称这一端执行主动关闭。这一端的TCP于是发送一个FIN分节,表示数据发送完毕。第二次挥手:接收到FIN的另一端执行被动关闭(passive close)。这个FIN由TCP确认。它的接收也作为文件结束符传递给接收端应用进程(放在已排队等候应用进程接收到任何其他数据之后)
第三次挥手:一段时间后,接收到文件结束符的应用进程将调用close关闭它的套接口。这导致它的TCP也发送一个FIN。
第四次挥手:接收到这个FIN的原发送端TCP对它进行确认。
面试题
- 描述四次挥手
- 第二次挥手与第三次挥手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是为什么?
用于被动关闭方进行剩余数据的数据传输
- 第四次挥手之后主动断开方会等待一段时间再关闭,这个等待的时间是多少?为什么要等待?
等待时间为2MSL,1MSL是报文在系统内的最大存活时间,等待2MSL的时间是为了确保ACK包成功到达被动断开方
在第一个MSL时间内,是被动断开方等待主动断开方ACK报文,若没有在1msl的时间内收到,会超时重传FIN报文,主动断开方在剩余的1MSL时间,接收到被动断开方发送的新的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