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计算机训练题-01
2.下列对于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Ⅰ.模块越小,模块化的优点越明显
Ⅱ.便于多人分工编制大型软件
Ⅲ.便于软件功能扩充
Ⅳ.模块间的单向调用关系,形成了模块的层次式结构
3.衡量整个计算机性能指标的参数有()。
Ⅰ.用户接口数 Ⅱ.资源利用率 Ⅲ.缺页率
Ⅳ.吞吐量 Ⅴ.周转时间
解析:操作系统的性能与计算机系统工作的优劣有着密切联系。评价操作系统的性能指标一般有: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吞吐量(即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信息量)、系统响应时间(即用户从提交作业到得到计算结果的时间间隔)、系统资源利用率(指系统各个部件、各种设备的使用程度以及可移植性)。
4.以现代操作系统为例,解释“操作系统作为用户/计算机接口”的论断。
答案:在计算机系统的4个层次中,硬件是最底层。操作系统处于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硬件之间。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对于多数计算机而言,在机器语言的体系结构(包括指令系统、存储组织、I/O和总线结构)上编程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输入/输出操作。为了让用户和程序员在使用计算机时不涉及硬件细节,使程序员与硬件细节独立开来,需要建立一种高度抽象。这种抽象就是为用户提供一台等价的扩展计算机,即虚拟机。操作系统作为虚拟机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用户不必了解计算机工作细节,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就成立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5.操作系统是随着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出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要保证多道程序的正确执行,在技术上需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要保证多道程序正常运行,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以下问题:
1)在多道程序之间应该如何分配被它们共享的处理器,使得CPU既能满足各程序运行需求,又有较高的利用率。此外,一旦将CPU分配给某程序后,应何时收回。
2)如何为每道程序分配必要的内存空间,使它们能各得所需,但又不会因相互重叠而丢失信息。此外,应如何防止因某道程序出现异常而破坏其他程序。
3)系统中可能有多种类型的I/O设备供多道程序共享,应如何分配这些I/O设备,如何做到既方便用户使用设备,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通常都存放着大量的程序和数据,应如何组织它们才便于用户使用。此外,还有信息保存的安全性和一致性问题。
5)对于系统中的各种应用程序,它们有的属于计算型,有的属于I/O型,有些既重要又紧迫,有些要求系统能及时响应,这时系统应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作业的工作流程。
6.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是( )。
数据由谁发?信源。
使用什么介质来发?通信媒体
发过去谁接收?信宿
通信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它为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交换和控制能力,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而通信子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各种传输介质(总称为通信链路)与通信设备。
主机、终端与各种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应该是资源子网的组成部分。
Ⅲ.分布式处理 Ⅳ.传输控制
2)在传输链路上产生的时延被称为传播时延。
3)主机或路由器在接收到分组时所花费的时间称为处理时延。
4)分组在进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转发接口后,还需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些都被称为排队时延。
(2)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网络、总线型网络、环形网络、网状网络。
(3)按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4)按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5)按数据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SDU指的是第n层待传送和处理的数据单元。PDU指的是同等层水平方向传送的数据单元。它通常是将SDU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加上报头,作为单独协议数据单元PDU在水平方向上传送。IDU指的是在相邻层接口间传送的数据单元,它是由SDU和一些控制信息组成。

通信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它为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交换和控制能力,实现连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以及各种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服务。
当比特流沿着传输介质经过各种传输设备后最终到达目标系统,此后接收数据的具体过程:按照发送数据的逆过程,比特流从物理层开始逐层向上传送,在每一层都按照该层的协议规范以及数据单元的控制信息完成规定的操作,而后再将本层的控制信息剥离,并将数据部分向上一层传送,依此类推,直至最终的、通信的目的用户进程。
2)星形网络:有一个中心结点,传输介质从中心结点向外辐射连接其他结点。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但一旦中心结点发生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星形网络通过中心结点将一个结点发来的数据同时转发给所连接的其他结点,以此实现广播式传输。
3)环形网络:将网络上所有的结点用传输介质连接成一个闭环,任何两个结点的数据交换必须沿环进行。环形网络安装起来较简单,任何结点或链路都直接影响网络的可靠性。环形网络通过发送方发送数据帧,数据帧遍历各个结点,最后由发送方将数据帧从环上取下,从而达到广播式传输。
协议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
1)语义:对构成协议元素的含义的解释,即“讲什么”。
2)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即“怎么讲”。
3)同步:规定了事件的执行顺序。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上面提到的协议是水平的,而服务则是垂直的,即下层向上层通过接口提供服务。服务分为以下3大类。
1)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2)有应答服务与无应答服务。
3)可靠服务与不可靠服务。
注意:并非在一个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都称为服务,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称为服务。
关于服务必须掌握的内容:
1)第n层的实体不仅要使用第n-1层的服务,还要向第n+1层提供本层的服务,该服务是第n层及其以下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总和,且最高层向用户提供服务。
2)上一层只能通过相邻层的接口使用下一层的服务,而不能调用其他层的服务,即下一层提供服务的实现细节对上一层透明。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传播时延=106m/(2×108m/s)=0.005s
2)1Gbit/s=109bit/s,故发送时延=103bit/(109bit/s)=1us
传播时延=106m/(2×108m/s)=0.005s
1)10cm(网络接口卡)。
2)100m(局域网)。
3)100km(城域网)。
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当数据传输速率为1Mbit/s和1Gbit/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1Mbit/s:比特数=5×10-10×1×106bit=5×10-4bit
1Gbit/s:比特数=5×10-10×1×109bit=5×10-1bit
2)传播时延=100/(2×108)s=5×10-7s
1Mbit/s:比特数=5×10-7×1×106bit=5×10-1bit
1Gbit/s:比特数=5×10-7×1×109bit=5×102bit
3)传播时延=100000/(2×108)s=5×10-4s
1Mbit/s:比特数=5×10-4×1×106bit=5×102bit
1Gbit/s:比特数=5×10-4×1×109bit=5×105bit
4)传播时延=5000000/(2×108)s=2.5×10-2s
1Mbit/s:比特数=2.5×10-2×1×106bit=2.5×104bit
1Gbit/s:比特数=2.5×10-2×1×109bit=2.5×107bit
(2)使用RTT作为延迟,计算该链路的“延迟×带宽”值。
(3)在2)中计算的“延迟×带宽”值的含义是什么?
(4)如果在月亮上用一个照相机拍摄地球的照片,并把它们以数字形式保存到磁盘上。不妨设照片总大小为6.25MB,如果需要将这些照片传向地球,试问从发送数据请求到接收方接收完所有数据最少要花费多少时间(忽略发送方数据请求报文与接收方应答报文的长度,并且接收方处理请求报文的时间也忽略)?
(2)“延迟×带宽”=1sx100Mbit/s=100Mbit=12.5MB。
(3)“延迟×带宽”的含义:收到对方响应之前所能发送的数据量。
(4)从发送数据请求到接收方接收完所有的数据应该分为4个部分:月球向地球发送数据请求报文的传播时延、地球应答报文的传播时延、月球发送照片的发送时延、照片的传播时延。首先需要计算接收方发送照片的发送时延,即(6.25x8Mbit)/(100Mbit/s)=0.5s。由于数据请求报文的传播时延+应答报文的传播时延+照片的传播时延=1.5RTT,所以总时间=0.5s+1.5s=2s。
机器周期(CPU周期):在计算机中,为了便于管理,常把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完成一项工作,例如,取指令、存储器读、存储器写等,每一项工作成为一个基本操作。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一般情况下,一个机器周期由若干个时钟周期组成。
综上所述,指令周期包含多个机器周期(CPU周期),机器周期包含多个时钟周期。
机器B的CPI为1,故执行一条指令需要1个时钟周期,即2ns×1=2ns。
则机器A和机器B执行一条指令需要的时间之比为2.4ns : 2ns=6 : 5。
而速度比例为时间比例的倒数,即为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