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硬件工程师的入门课-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

 
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冯唐
 
 
相信大家很多都认为,在我们这个行业想做得好,扎实的技术功底是必须的,技术能力不行往往会限制我们的发展。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时间,不是在画板子,而是在写文档,沟通问题,做汇报,真正用来拉线和写代码的时间可能一半都不到。一些人在表达和思考问题时,容易思维混乱,分不清主次重点,也许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限制我们的地方。
 
 
 
因此, 本文想跟大家探讨如何能够更好的,去思考、表达、解决问题。 本文先以麦肯锡公司推荐的 金字塔原理 ,作为一个工具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其他的方法论有很多,如5W2H等,这里不做赘述,希望后面有机会整理几个文档模板给大家。
 
 
 
至于金字塔原理有什么用,本文为什么只讲它。引用知名作家、商人冯唐,对金字塔原理的认识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金字塔原则看似废话,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原则,一个伟大的方法论。
 
 
 
伟大用途之一, 解决问题 :当你尝试解决问题时,你从下到上,收集论据,归纳出中心思想,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有了这个大致的目标,问题解决起来最有效。
 
 
 
伟大用途之二, 管理手下 :如果你是领导,有经验,有手下,对于某个问题,你根据经验提出假设,迅速列出第一级三至七个支持论据,分别交待给不同的手下。两周后,手下提交报告,你汇总排列,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有了这个原则,管理起来最有效,领导做得最轻松。
 

伟大用途之三, 交流成果 :问题已经解决,金字塔已经建成,需要交流的时候,你从上到下,从金字塔尖尖向领导汇报。过去皇帝早朝殿议,给你三分钟,现在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给你三十秒,你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如果领导和刘备一样三顾你的茅庐,而且臀大肉沉,从早饭坐到晚饭,吃空你家冰箱。你有讲话的时间,他有兴趣,你就汇报到第十八级论据,为什么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这个原则,交流起来最有效。
 
 
 
好了, 如何去实践和使用金字塔原理呢,接下来将介绍金字塔原理这个工具的两种逻辑和利弊: (本文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后续通过视频直播课,以更多的例子,跟大家详细讲解,写作过程中,感谢麦肯锡的培训资料给了很大启发和帮助。)
 
 
 
第一种,逻辑论证。
 
如下图,这种逻辑论证的方法,可以帮我们梳理行动的理由。
 
 
 

 

 

 
 
 
其步骤总结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点是否是针对第一点的评论意见,并一 定会引申到第三点而不致引申到其他地方?
 

 

 

 
 
 
根据上面的步骤,我们又形成以下的一些模板。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证明内容的必然走向 (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对有拒绝心理的听众尤为有效
 
 
 
弊端是:
 
•如听众对「情况」或「意见」有异议 ,该论证即失去了说服力
 
•听众在听到最后的「所以」结论时,先要记忆大量信息
 
 
 
第二种,逻辑组合。
 
这种更像一个金字塔。顶端是我们要做的这件事。下面并行的是我们要做这件事的步骤,或者理由。
 

 

 

 
如下图我们进一步的讲解一下,
 
首先,中心思想的提出,在写文章时往往可以先从背景、冲突、疑问的顺序来引出这个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即是疑问的答案。接下来,针对这个中心思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或者说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就分为了下面橙色的并列的几个模块了 。橙色的要点需要注意: 在逻辑上是否相同 (如 :都是步骤 、问题或利益 ) 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当然这种方法也是有利弊的,
 
 
 
利:
 
•便于记住要点
 
•对注重具体措施的听众极为有效
 
弊:
 
• 对一些听众可能有勉 强之 嫌
 
•一点被否定,其余各点仍具说服力
 

以上两种逻辑方式就介绍完了。逻辑论证,和逻辑组合。
 
逻辑认证更符合我们思考的过程,而逻辑组合,从结论说起,更适合跟领导汇报。 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提前应对领导,准备一个结论,两个支撑点,可以算是有备无患。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大概了解了这个工具, 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平时使用一下。 希望对大家的思考、表达、解决问题有一定帮助。
 
 
 
金字塔原理这个工具,看似像是八股文,但是经过一定的训练,你会发现它很好用,且能提高效率。留个彩蛋,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最近发的三节课的文字稿,就会发现,也是在这种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的。
 
 
 自我介绍:B站资深恰饭Up,双985通信专业毕业,擅长高速数字电路设计(X86/FPGA/ARM等)。不定期分享硬件电路设计干货,知识体系,有趣专业实验。包括但不仅限于学习方法、模电、FPGA、小信号、高速电路、信号完整性、Layout、嵌入式、学习方法。已帮助成千上万电子专业学生和初级工程师入门成长。技术交流群集合了众多经验丰富的技术大牛,交流氛围极佳。我的宝藏都在这了。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啦,希望对大家有用。我们下期见。
 
 

posted on 2021-09-06 17:29  yiludaifei  阅读(352)  评论(0)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