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看书的总结--1.我们是如何做决定的

这两年看了不少书籍,大约分为这三类:1.思维&心理;2.编程;3.休闲小说。觉得收获不小,时刻有一些总结的想法。

而为什么会有总结的想法呢?其实也是为了加强记忆,理解。能证明自己立即的一种方式就是:说的清楚。同时,这些总结也是这段学习过程的感悟,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后,对文中的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感悟,这样就可以对以前的所想进行印证,这样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思考过程的变化。

先开始总结所阅读思维方面所获取的知识。

阅读这一系列书籍的起始的原因是阅读了刘未鹏的博客,觉得很有意思,之后又根据他的豆列,买了能买到的书来看。貌似很多都是在地铁13号线上看的^_^(有些怀念那个时候可以在地铁上看半个小时的书的感觉)。

说起思维,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个名词是“选择性知觉”,这是关于决策方面的一个误区。即:其实我们都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外界。由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和所处的立场,预期会导致我们无意识得漏掉某些事实,例如在《决策与判断》这本书中,作者举出了一个例子:“敌意媒体效应”,在实验使用了一篇关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关系的报道,让阿拉伯学生和以色列学生分别观看这篇报道,结果双方都认为这篇报道偏向对方。这个例子说明由于潜在的文化,立场等影响,人们会选择性忽略某些信息,接受自己喜欢的信息。所以此书作者在结束的时候建议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如果想避免陷入“选择性知觉的误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结合来帮助自己,从而避免自己陷入此种误区。:

1.询问持有不同立场,预期的人的意见。

2.思考自己是否受到文化,立场等方面的影响。

看到此处的时候,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会有“选择性知觉”这个误区呢,在前面也简单提了一下,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立场,预期等等因素影响。那么,这些东西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定呢?那么就需要了解下“我们是如何作出决策”?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简单(注意是简单)来描述下我们大脑。通俗地讲,我们的决策由两部分完成:系统1和系统2(出自《思考,快于慢》第一章:行为与注意力)。两个系统的解释如下:

1. 系统1:是无意识且快速运行,不怎么费脑力,我们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下面这些事情是由系统1来处理的:确定两个物体的远近,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看到恐怖画面后作出厌恶的表情;空旷地带骑自行车......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潜意识。

2.系统2:相对于系统1,即有意识得进行思考。例如:赛跑前做好起跑准备;寻找某个白头发的妇女;告诉某人你的电话号码;检验一个逻辑的正确性......即需要我们来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可以理解为理智。

现在再转入前面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呢?

答案可以先回答为:是由系统1和系统2一起做决定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合作的呢?

在我们醒着的时候,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处于自主运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即只有部分能力在运行。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感觉等信息,系统2接收这些信息后,将其转变为日常的行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全盘接受系统1的建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赖自己的想法行动)。

但是,当系统1遇到了阻碍时,便会想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详细明确的处理方法。系统2则在此时完全激活,通过搜寻类似的记忆来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找到,就会学习这件事情。例如:我们碰到17 * 24的时候,系统1无法直接给出答案,系统2便被激活,搜寻以前学习过如何来计算乘法,使用方法后在纸上进行演算,最终算出答案,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阻碍可能会是多种情况,例如:感到惊奇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遇到一些惊讶的事情会被吸引住并在记忆中搜索此事令人惊讶的原因),感觉到快要犯错误的时候(在冒犯他人的话即将脱口而出后硬忍住)等等。

总的来说,我们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系统1来决定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的时候,系统2便出来接手了。

为什么这样,这应当是进化之神的功劳了,我们这种运行方式非常高效:代价最小,效果最好。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非常有效,因为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做出的短期预测也是准确的,同时遇到挑战是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这是因为系统1是我们数百万年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产物。试想一下,当我们的祖先还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如果面对有些危险反应慢的话,极有可能就是丧命的结局,例如,我们看到长满鳞片的动物,第一反应是害怕,那有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先在野外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被蛇咬,疼或中毒而死进行的自然选择)而成的。同时,系统2的运行比较耗费能量,如果让系统2一直在运行,我们的身体无法承受这种消耗。这种情况是由于:在远古时代,人类不容易获得充足的能量,为了生存,只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让系统2在需要的时候运行,就是“节流”的一种措施。

在前面我们也说过 "系统1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如果系统1完全正确的话,那么系统2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注意前面有个“基本”,也就是系统1也会犯错误。而系统1犯错误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系统1在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想象一下,我们的系统1是经历数百万年进化来适应自然环境的,但是我们当前处在现代文明,目前的生活环境已经和自然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我们的系统1在某些地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生活。例如:我们祖先需要为食物花费很大的精力,即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所以,喜欢高热量的食物,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存储下来是适应当时环境的一个有益进化,因为能够储存就意味着在缺乏食物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些储存的能量,从而度过饥荒的时刻。但反观现在,我们几乎可以不用为温饱发愁(此处排除一些落后地区),但我们仍然喜欢高热量的食物,将多余的能量储存为脂肪,从而产生了类似高血脂等富贵病。这就是我们身体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个表现。

在阅读上面的例子的时候,你脑海中是否回忆起来自己面对蛋糕,巧克力等甜食时奋起抵抗,最终战胜自己的情况(不少情况下我们会失败)。在此时,就是系统2力挽狂澜的时刻。在我们面对甜食疑惑的时候,系统1呼唤起来系统2,系统经过分析后,你认识到自己所摄入的热量过多,所以忍住了吃甜食的冲动。这就是系统2的作用。

上面是一个比较美好的例子,我们的理智最终战胜本能,是我们少摄入热量,从而保持健康的身体。但是很可惜,很多情况下事情并不像上面例子那么完美,我们会作出各种各样失败的决策。例如,没有忍住美食的诱惑,大快朵颐,完全不顾自己身上的赘肉。

系统2为什么会失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系统2太累了,无法“抵抗”系统1做出来的决定。

在前面我们知道,系统2运行需要耗费比较大的能量(相对于系统1),如果本身我们处于缺乏能量的状态(饥饿,疲惫等等),即系统2可能就不会全力运行,无法对系统1作出的决定进行分析,修正。回想一下自身的精力,我们很多糟糕的决定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做出来的。所以:在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决定的时候,要在自己最好的状态下做决定。

文中讲了不少系统1的劣势,那么是否就意味“要多使用系统2来做决定”,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决定,吃馒头还是吃米饭、出门穿哪件衣服、渴的时候喝多少水......如果事事都是用系统2做决定,那么一个人的生活将会被毁掉。所以,要把握一个度,至于这个度在哪里,就看个人了。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做决定”的总结。谢谢。由于水平有限,文中肯定有不足的地方,敬请指教。

以上的内容只涉及了系统1很少的思考误区,其实,我们还有很多误区,具体的内容可以查看下参考资料中的内容,也可以等等这个文章的续集。

参考资料:

《决策与判断》 斯科特▪普劳斯

《暗时间》 刘未鹏。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特里▪伯纳姆

posted @ 2015-01-11 10:39  yetuweiba  阅读(2359)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