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 我们真的OUT了吗?
不知何时我们被命名为80后,在60年代的人眼中,我们是失败的一代;在70年代的人眼中,我们是叛逆的一代;在90年代的人眼中,我们是愚蠢的一代。我们为90年代的新人承担着叛逆的罪名,却又被90年代鄙视;我们为70年代的人证明自我,却又被70年代人认为叛逆。
不知何时我们被网上的一篇文章OUT了:“如今的80后大多已步入壮年并渐成社会主力,他们年龄最大的一批很多已结婚生子,最小的一批也即将迈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鲜活前卫不再是他们最惹眼的标签,毕竟有更年少张扬的90后水漫金山般从身后涌起。在资讯更迅捷凶猛、潮流更瞬息万变的时代,在晃着黑莓手机、握笔前先学会敲键盘的孩子们面前他们还站得稳、玩得转吗?他们被有着灵活的社交模式和丰富古怪的知识面,更善于利用资讯也更有经济头脑的90后拍在了沙滩上。长江后浪推前浪,当80后还带着黑框眼镜在开心网偷菜硬撑“潮流达人”时,一个“粉红力”或者随便什么其他新潮词汇便贯穿网络。80后从十七八岁就喜欢喊老,但内心深处不愿承认自己“老”,但事实上已具备太多“老化”症候: 他们越来越不屑于以张扬的方式引人注目,并且开始发现独处的自得其乐,听听歌,上上网,偶尔玩游戏,像趴在自家窗台上晒太阳的花猫。他们越来越懂得避免以熬夜、不吃早饭、聚会喝到酩酊大醉等各种“酷刑”摧残自己,打电话给家里时叮咛爸妈要注意身体,不能理解为什么从前把宿舍弄得乱七八糟还自以为酷;他们开始记账,不浪费水电,不再迷恋偶像剧和星座速配,对煽情的小细节渐渐也边变得迟钝。他们越来越不爱发短信,有事还是通电话方便,长话短说更好;加了很多QQ群,从小学到工作的,但大家清一色玩隐身,没人发言;偶尔登陆社交网站,不写日志、不更新状态,页面上孤零零挂着几张很久前上传的照片;开一个没有好友链接的博客,写些只给自己看的东西;闲时溜回大学的BBS,看着里面热火朝天的灌水,开始怀念学生时代真是亲切美好。”阅读完以后,我只是无限的感概。
不知何时,我们开始奇怪:80后的究竟是惹谁招谁了,为什么要被他人如此的争议鄙视呢?80后,一个鲜亮的词语,总是有着好奇的眼光,年轻的斗志,激情的梦想,无所不能的心,穿过聚光灯一般的视线包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希冀着从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找到一自己的价值。 终于我们进入了社会,横着竖着躺着爬着以各种高难度的姿势进了社会,我们想以自己的能力来改变周围的一切不公不平。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脆弱了,薪水没有上学时的生活费多,老板比父母还凶猛,人生的路比下水道还窄,自己比气球还轻,一离开家自己怎么也飞不起来了。 就连曾经是心塌地的爱情 在金钱物质面前也苍白无力了。 个子太矮了皮肤太差了眼睛太小了钱包太瘦了思想太落后了 。在种种打击之下,渐渐大彻大悟了,一切都虚无缥缈,在城市汹涌的车流和无边的人流广告中漠然地打坐。 忽然间睁开了眼睛,曾经的那只刺猬变得深沉起来,喜怒不再溢于言表,不再动不动就乱发牢搔,也不再把内心深处的秘密轻易地跟别人诉说,知道蜷缩起来保护自己稚嫩的身体,稚嫩的心。看着镜中自己暗淡的双眼,有点陌生,有点害怕,从某种意义上说,80后的已经老了,望着满街穿着前卫的少男少女,我们露出了厌恶的表情;望着电视电影里纯美的爱情童话,我们冷冷一笑,嗤之以鼻;开始在明媚的阳光下回味童年的游戏,在博客上敲打旧时的回忆,在忽明忽灭的香烟熏陶中倾听老歌曲,捧着毕业照发呆,看着旧情书唏嘘,努力搜刮着自己一片空白的大脑,希冀从那里能找回些纯真的感觉。
难道这样就是’out”了吗?相反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我们80后的只是真的长大了,只是真的懂事了,知道脚下的路要自己一步一步的走,知道了人生的梦要平静低调的实现,知道了张扬恣肆的青春需要责任来承担。80后,作为见证改革开放和成长的一代,是独一无二自豪的一代。谁的青春没有张扬过,谁的故事没有眩目过。无需在乎社会,时代怎么来评价我们,80后我们不曾后悔过,因为在这一代的花样年华里,记录着我们的辉煌,演绎着我们的精彩。无论外界怎样,无论自己有多“out”,骨子里的不屈依旧会引领着我们奋斗,骨子里的自信依旧会激励着我们前行。时间是公平的,许多年以后,也会有人以同样的争议来回敬90后的,只源于历史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