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竞赛陪伴记(长文预警)
(长文预警,写了很多个人的东西,如果不感兴趣就别点开了)
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写这篇信息竞赛退役回忆录了,但迟迟没能结尾。自从退役后,我一直能够回忆起很多我和信息的故事,所以断断续续地修改了好几次,现在总算是写完了这篇又臭又长的回忆录。和化学竞赛不同,信息竞赛(OI)陪伴我的时间更久,也对我来说更为重要,虽然近几年竞赛主办方CCF的种种骗钱行为引起了OI界的很大不满,但这并不影响竞赛对我个人的培养。这篇回忆录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我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竞赛生涯,其中不仅包括OI系列赛事,也包括其它与计算机有关的竞赛。
初识
最早接触到电脑大概还是幼儿园,那个时候家里还是一台大头电脑。因为父母都不是信息技术工作人员,所以那时的我只是把电脑当成游戏机,每天都玩着儿童页游。我的小学沪太新村第一小学是一所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同时也是民乐特色,我还在里面学了一年笛子,当然现在大概只能吹小星星了),所以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编程。那时学校里教的是LOGO(就是编程然后让屏幕上的小乌龟画图,现在估计已经是时代的眼泪了),只不过我并没有对其产生兴趣,而是选择了机器人课程作为我的拓展课程。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跟着比我大一岁的大佬在学校机房里给机器人编程,参加的是“机器人打保龄球”项目。现在想来那时候真的是水,整个项目只要共用一套程序在那里重复调试就好了,真正的秘诀还是开场时候的摆放位置要精准。之后三年级就跟着大佬出去比赛,抱着大腿拿了个上海市一等奖,那是我第一个科技类奖项。第二年再参加,结果因为赛场地板环境不同,机器人一直走歪,我自己也经验不足,怎么都调试不出来,所以保龄球爆零回家,后来也就没再去过机房。
入坑
一直到初中,电脑对我来说都还只是游戏机和聊天工具。小学的时候电脑换成了联想(Lenovo)的台式品牌机,这台机器一直陪伴我到去年疫情之前,现在除了显示屏被我改装成了电脑副屏之外,其它部分都被肢解了。我的初中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也是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刚开学的时候信息老师就给我们全班做了一张小学奥数卷,然后选拔了一批人参加编程兴趣课,我就在其中。从此,我在窦颖老师门下正式入坑了OI。六年级的时候学了一年Pascal,结果到七年级告诉我们NOIP马上要废Pascal,所以一年白学了(结果到我退役了都还没废Pascal)。到七年级又重新开始学C和C++,八九年级参加了两次NOIP,那时候也怪我自己不怎么看重OI,所以一直到高中前的暑假都只会模拟题,两次NOIP都只是普及组两等奖。
然而初中时期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并不是OI,而是其他的信息类竞赛,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以下简称威盛)。六年级的时候顺手参加了小学二组网络基础赛的比赛,满分300分,有打字、命题搜索和益智游戏三部分,每部分满分100分。结果谁能想到,从小玩到大的页游竟然会对一场比赛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靠着益智游戏的高分,我获得了上海市第一名的成绩,可以作为上海代表团的一员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当然,由于这个比赛在上海不怎么知名,所以我的初中总共有五个人有资格去北京参赛。那时候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真的完全不敢相信,从此我的重心就放到了威盛比赛上。由于自己打字很慢,所以下定决心要加快打字速度,于是彻底放弃二指禅,学会了正确的打字方法(虽然没能成功学会五笔打字),打字速度直接翻了好几倍。在全国比赛上,我大概只有五十几名,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同初中的两位学长都得到了前十名,获得了二等奖。那时候我就很憧憬他们,所以更加奋发图强练习打字。七年级的时候再次参加初中组网络基础赛,那年初中组比赛中的第三项从以前的机器人编程改成了单片机可视化编程,所以我只能自己学习了Arduino编程,甚至之后还转手教了其他同学单片机编程。但那年的上海决赛我只获得了第四名,靠着续命大法(雾)才进入了全国决赛,最后还是因为打字不快拿了全国第七名、一个普通的两等奖回来了。那年和我同班的手速超快的马同学以几乎满分的成绩获得了全国第一名,还荣登了威盛网页的封面,我当时就很羡慕。同时,我和同班的马同学还有钱同学组成了创客队伍参加威盛的创客挑战赛,成功以上海市第一的成绩晋级全国决赛后,在赛场上由于威盛的单片机技术问题频发,做了一个挺失败的垃圾分类装置,只拿了三等奖。那两年的参赛虽然成绩一般,但却是我最开心的一段参赛经历,没什么烦恼,还有一堆同校同学跟我一起在旅馆嗨皮,那段时候的我也算是最开放的时候吧。八年级是我最后一年参加,那年威盛新出了一个无人驾驶挑战赛,是和台湾同胞合作的,于是我和同班的沈同学就被钦定成为上海代表队去北京直接参加全国决赛了。由于是第一年举办,赛场上的队伍都没什么经验,所以我们队就水了一个全国第一名回来,还赢了一部HTC手机。此外,由于马同学那年没有参加全国决赛,我个人也凭靠欧气在网络基础赛中获得了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又赢了一部HTC手机,也就是我现在正在用的这一部。威盛对我的打字速度和搜索能力都带来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接触到了单片机编程。最重要的是,威盛比赛带给了我信心,让我决心成为一名信息技术工作者。
另外,我还被窦老师拉进了纵横码打字,编码就类似几十年前的四角汉字。最后搞了个上海市二等奖,也赢了一部小华为手机。虽然现在已经几乎完全不记得了。
在窦老师门下我同时还学习了四年Flash动画制作,虽然美术水平不行,但技术水平还是有的。也在各种动画制作竞赛拿过奖。毕业的时候做了毕业动画的小编剧,也算是结束了我的初中信息生涯。
投入
初三的时候我被推荐进了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中考之后,我来曹二培训了两个星期。靠着初中窦老师的推荐,我结识了王文清老师,真正开始了OI的系统培训。初中阶段我只会模拟和排序,连最基本的背包DP、DFS都一窍不通。可以说直到进入曹二,我几乎就没有学过OI。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缺口如此之大后,我在两个月的暑假内疯狂补习基础,第一次走出了洛谷新手村,看到了真正的算法。结果八月中,CCF突然宣布NOIP停办,九月又宣布新举办CSP。从此,OI成为了五大竞赛中变数最大的竞赛。而那年,是我第一次参加信息竞赛提高组的比赛。两整个上午的竞赛让人体验到了真正的煎熬,史上最难的题目更让我这样的蒟蒻瞬间爆炸。最终我靠着暴力水到了上海市二等奖,看到了差距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OI。之后,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算法,也在Codeforces上打了几场比赛,但由于才疏学浅,总是没法正确运用这些算法,再加上OI比赛太过灵活,毫无考纲可参考,一年下来只是把暴力写得更好了。第二年,CCF依旧在和教育部秦王绕柱,为了赚钱重新恢复了NOIP,但参加NOIP的条件是要先付费参加CSP。于是NOIP的时间从9月被推迟到了12月,几乎和高三一模同一时间举办,这也是导致我决心退出信息竞赛的一大原因。CCF的赚钱操作不顾学生的未来,我相信它总有一天会被制裁,可惜我们作为处在斗争中的牺牲品,除了忍受还能干什么呢。经过了长达两个月的信息竞赛流程,我最终还是只获得了上海市二等奖。但对我来说,这一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即使结果有遗憾,我也绝不后悔参加信息竞赛。毕竟,谁能没有遗憾地生活呢?
最后一次参加OI培训是2020的圣诞节晚上,那天来了很多高一的新人。进门王老师就塞了我一手糖,拍着我的肩膀劝说我不要过于担心信息竞赛,说不定今年年末我还会再回来的。但我还是打算从今往后到高考之前不再全身心投入竞赛中了。最后在机房里玩了局扫雷,作为我信息竞赛的句号:始于游戏,终于游戏。
最后,还是感谢从小到大培育我的老师和陪伴我的同学,我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就是靠你们才能建立起来的。也祝还坚持走在竞赛路上的同学前路顺利,能看到CCF还我们一片净土的时候。大学ACM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