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  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道德经》第37章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    般若波罗蜜多   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     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    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  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解:此为心经(我觉得这个链接阐释的还是不错的),既名为心经,读此经者自然是修心.修心的根本是无.心经很强调无,无色亦无空,因为无论是执意于色,还是执意于空,都是一种执意,而执意即为有.心经强调的是一种不执意的态度.既不刻意看空,又不执着于色,最终达到一种心无挂碍的程度,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烦恼苦厄,达到涅磐的境界.我对佛学没有了解,不知道涅磐的确切意思,不过我想,涅磐可能算是一种心境吧,心无挂碍到了极致而达到的一种圆融心境.

 

以钱为例.最近陈光标又摆出了钱山,宣称要资助海内外青少年人才.

 

假如你一夜之间得到了这么多钱,会不会欣喜呢?我想普通人都会欣喜的,那是因为他有我执,执着于我,因为这么多钱都是属于我的了而欣喜.自然,这些普通人都还没达到“行深”的境界.如果是让观自在菩萨来看的话,他得到这么多钱是不会有感觉的,因为他已经悟到色即是空,一切都是空的.如果你是欣喜若狂,如同范进中举,那么你就是太过执着了.太看中钱,身心为钱所困.万一我把你的钱全剥夺了,你岂不是生不如死?这就是挂碍和烦恼.如果你是执意看空,故作淡定呢,这也是色啊,这也是一种执着啊,一点都不自然.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要让身心为钱所左右,钱来,就让它来吧,这算好事.钱如果失去了,就让它走吧,反正对钱已经看空了.

 

执着于身体的人,如果遇到疾病,便会担忧,于是有了挂碍.执着于智力的人,会因随着年老智力退化而痛苦(著名数学家哈代便是,他老了的时候因为自己智力不再像以前一样发达而试图自杀).所以最好的境界就是把这些统统看空,可是又不刻意地看空,刻意看空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更不必要的思虑和烦恼,要顺势而为,以心无挂碍为上.

 

 
posted @ 2012-12-23 03:18  叶卢庆  阅读(36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