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之乐》笔记
21. 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
两个问题:
(1)科学知识究竟是什么?你凭什么相信它?
(2)科学知识是怎样增长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在科学上有所创新,具体得怎么做?
波普尔,科学与非科学如何区分?
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区别,恰恰在于科学的可证伪性,即凡属科学的东西,它总是能够被证明为是错的,而且,科学精确程度越高、内容越丰富的理论,其可证伪读也就越大。
这在逻辑上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很低,而且倾向于越来越低。
什么东西不能被证伪?宗教、神学 、占星术、形而上学。
反观历史上,地心说->日心说->日非心说运动轨道椭圆形。林奈生物分类学->达尔文理论->?。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再往深看,真正的科学创新活动,事先倒不太需要经验观察和归纳方法,那是理论创新之后的事情,与创造性思维活动本身无关。
波普尔试错法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P1(问题)->T1(试探性理论)->EE(消除错误)->P2(新的问题)。
倘若非科学是不证即伪的学识,而科学又是凡证即伪的学识,那么,包括神学、哲学和科学等三大文化发展阶段在内的一切人类思想发展,其可靠性或有效性的基点又在哪里呢?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如果你将来想做一个有建树的科学家,或者在自己谋生的研究工作领域有所创新,那么一下两个要件必须深刻理解:
(1)“博学绝不是真理”(黑格尔语)。你必须敏锐地发现研究对象的可疑点,即必须找见可能对此前观念产生证伪思路的蛛丝马迹,也就是必须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调动思想,建立猜测性假设或假说的逻辑模型,由此开始,你才算真正进入了研究状态。
(2)“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本身”(黑格尔语)。也就是说,你千万不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所有过去的理论都已经接受过实践的检验,如果这样就能证明它属于真理,那还要你来干什么?须知经实践检验越久的“真理”距离自身的奔溃点越近,与其说它是客观上屡试不爽的真理,毋宁说它是有待你去主观重塑的谬误。
把以上两句话精修下。
“博学决不能导出新知”。
“真理的基点在于没有真理”。
“证伪——创新——再证伪——再创新”,一路无目标方位奔跑下去,不用担心跑到了哪里,它反正不会是绝对真理的辉煌终点。
![]() |
作者:沙漏哟 出处:计算机的未来在于连接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请留下原文链接 微信随缘扩列,聊创业聊产品,偶尔搞搞技术 |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