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半导体二极管

造型4,交流通过时,产生磁场,磁场与磁场间产生电应力(电应力大使螺丝松开)
1.2.1 常见结构
集成的概念:同一硅片上敷多个PN结(扩散工艺),封装后大小相同

1.2.2 二级管的伏安特性
一、伏安特性
二极管比PN结多了两边的P区和N区,有体电阻
1、体电阻的存在,(相同电压下)电流比PN结小
2、反向电流大一些
即曲线左边较PN结特性往下些,另一边往右些

二、温度的影响
1、T↑,正向←,反向↓
正向: T↑,粒子活性↑(本征激发),即U相同时,I大
反向:T↑,少子影响明显,反向饱和电流下移
2、室温,1℃↑,正向压降2-2.5mv↓
10℃↑,反向电流增大一倍
各部分特性如何使用
整流:单向导电性可用于规定电流方向,将交流变成直流;
钳制电位:Uon后,电压变化很小,硅管工作区间0.6~0.8V,取0.7V,误差上下不超过0.1。可近似认为正向导通时,电压不变
温度传感器:温度对反向饱和电流的影响(廉价)
以二极管作为温度传感器的电子体温计:二极管后面跟电桥,做个压频转换,频率出来后,用定时器、单片机,再拿个显示器。十块钱之内做完
反向击穿区可做稳压二极管(与正向稳压不同在于,正向是死的0.7,反向电压可改变)
1.2.3 二级管的主要参数
一、最大整流电流IF
二极管长期工作时所能通过的正向平均电流的最大值
二、最高反向工作电压UR
UR为击穿电压U(BR)的一半,有一定的超载能力
三、反向电流IR
IR越小,反向截止特性越好
四、最高工作频率fM
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构成二极管的结电容,容抗公式Xc = 1/(ωC)= 1/(2πfC)。f上升到一定程度,近似导通,二极管此时不通过PN结而是在等效的结电容上电流来回流通,此时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被破坏
分析二极管是什么样的电阻

非线性(线性电阻是经过原点的一根直线)
如何分析含非线性电阻的电路
图解法,根据特性曲线与外电路所给的负载线,算出交点即工作点
上面的方法计算太麻烦,我们往往把这种非线性元件用线性元件表述出来,这种电路称为等效电路
1.2.4 二极管的等效电路
一、等效电路
模型1: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外特性(电压与电流的输出关系)等效
模型2:根据物理原理等效
二、伏安特性折线化

a 理想二极管:折线在坐标轴上,读出来的意思即为二极管严格遵循单向导电性,一旦P>N,马上正向导通,且导通电降为0;一旦反向,一点反向电流都没有
理想二极管符号中间直线断开
b 有开通电压,本书后面认为当PN间电压大于导通电压,二极管导通,导通后维持电压不变(计算中硅管0.6~0.8取0.7V,误差0.1V相对于十几伏的电源可忽略。实际中,二极管电压变化必然引起电流变化,即满足伏安特性曲线)
c 由图画等效电路

对模型a,有I=V/R
对模型b,有I=(V-Uon)/R,再严谨需要先比较V与Uon
画出Uo波形(对应模型b)

分析
二极管截止时,Uo=Us
二极管导通时,Uo=U1+Uon
先假设二极管截至看符不符合条件,设二极管和直流电源间电位为U1
则二极管两端电压Us-U1≤Uon时截止
Us-U1>Uon时导通,导通后输出电压=U1+Uon
将顶部削平,限幅电路(用了二极管的两个特性,单向导电性,导通后导通电压视为不变)

模型a,理想二极管(中间直线断开),当Us>0时导通,Us<0时截止
该过程称为整流
三、二极管的微变等效
1、直流→ID=(V-uD)/R
2、rd=UT/ID,用电阻取代二极管去分析电路

id=Ui/(rd+R)
iD=id+ID(交流分量+直流分量)

1.2.5 稳压二极管

一、特点:
小于6V主要工作在齐纳击穿,大于6V主要工作在雪崩击穿
二、伏安特性
稳压二极管本质上还是二极管,正向导通,反向没到击穿区前截止
双向稳压二极管:相当于两个二级管背靠背接在一起

①都截止②一个导通一个反向击穿
三、主要参数
温度越高齐纳击穿越容易
因此小于4V时,α是负温度系数
大于7V雪崩击穿,α是正温度系数(见上节内容)
对于含稳压二级管的电路
全局观:先设稳压二极管未击穿,求其并联支路两端的电压判断是否击穿,再算电流(稳压二极管并联负载电阻导致与前端电阻分压变小)
二级管使用必须考虑限流电阻(才能满足伏安特性曲性,电压上升必然导致电流上升,因为限流电阻分压,管子两端电压才只变化一点点)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