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坚持在CSDN上创作的纪念日,看似平凡的一天,却承载了无数个深夜敲代码、调试环境、查阅文档、撰写文章的日日夜夜。 回望这段旅程,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形成自己的输出节奏,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作心路历程。
一、机缘
初写博客,并非为了“成为博主”,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开发者,在日常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比如 Apache NiFi 的集群配置异常、Kafka 消费者组重平衡延迟、RabbitMQ 死信队列未触发等。每次解除后,我都习惯性地记录下来。后来发现,这些笔记不仅帮助自己复盘,也能帮到同事甚至网友。
直到有一天,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问题,跳出来的第一篇结果竟然是我自己半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我的文字,真的能被别人看见并产生价值。
于是,我正式开启了在 CSDN 上的技能分享之路。
二、收获
很多人问:“写博客有什么用?” 我的答案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你自己。
2.1 系统化知识体系
以《Apache NiFi 安装和使用》为例,原本我只是零散地采用过 NiFi 进行 ETL 流程编排。但为了写清楚原理与实操步骤,我不得不深入阅读官方文档、源码结构、社区案例,最终构建出完整的认知框架。
这个过程让我从“会用”变成了“懂原理”。
2.2 提升表达与逻辑能力
技术写作不是堆砌代码,而是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 像《基于Spring的RabbitMQ消息异步处理实践》这类文章,需要清晰地描述业务场景、设计思路、异常处理机制,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框架思维和表达能力。
2.3 获得正向反馈与连接
每一条留言、每一次收藏、每一个“感谢你的文章帮我解决问题”的私信,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更幸运的是,通过博客认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有一次线上交流直接促成了一个小而美的开源协作方案。
三、日常
很多人说:“我也想写,但坚持不下来。” 说实话,我也曾中断过两周。那段时间工作繁忙,回到家只想躺平。但最终让我坚持下来的,是三个小习惯:
- 每日记录灵感:用 Notion 建了一个“写作素材库”,遇到值得写的点就随手记下。
- 每周固定时间写作:雷打不动每周日晚上 8:00–10:00 是我的“写作专属时段”。
- 先完成再完美:初稿不要求完美,只要把想法写出来,后续再润色优化。
这些微小的习惯,支撑我走过了这段时间。就是正
四、成就
在这过去这段时间里,我共发布了21篇原创技术文章,累计获得超过29000次访问量,多篇文章进入平台推荐榜单。其中几篇代表作包括:
- [Apache NiFi 安装和使用]:详细讲解了单机部署、流程设计、自定义 Processor 研发,成为新手入门的经典参考。
- [DragonflyDB调研]:对比 Redis 与 Dragonfly 的性能差异,附带压测脚本,被多家公司团队内部转发学习。
- [Spring与Kafka深度整合]:涵盖事务管理、监听器并发控制、错误重试策略,解决了多个生产级痛点。
- [基于Spring的RabbitMQ消息异步处理实践]:结合注解与编程式配置,提供可落地的最佳实践模板。
- 通过[WebView]:在jetbrains上开源的插件(IDEA、DataGrip、Pycharm等jetbrains全家桶都能够用):点击webview,目前全球下载量超过3k。
这些文章和开源插件不仅协助了他人,也成为了我简历上的亮眼一笔。
五、憧憬
我一直相信:技术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写出多厉害的代码,更在于能否让知识流动起来。
开源精神的本质是共享,而写作,就是一种最朴素的知识开源方式。
我希望未来我的文章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启发思考”。比如:
- 如何设计高可用的消息中间件架构?
- 如何用 NiFi 构建低代码素材集成平台?
- 如何在微服务中实现可靠的异步通信?
这些问题,我会继续探索,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六、结语
感谢所有点赞、评论、收藏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感谢 CSDN 提供这样一个开放、自由、充满活力的技术社区。
愿我们都能在技术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持续输出,彼此照亮。
“写下去,让光被看见。”
—— 致敬每一位坚持分享的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