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大全2》读书笔记3

《代码大全2》的第七至九章聚焦编程实践的核心方法论,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写出高质量代码的关键逻辑。第七章《高质量的子程序》以“单一职责、高内聚、低耦合”为核心原则,系统阐述了子程序设计的精髓,强调通过精准命名、合理控制长度、规范参数传递等细节,让子程序既具备清晰的可读性,又能提升后续维护的便捷性,其中“好的子程序名应该能告诉你它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观点,精准点出了命名的核心痛点,提醒开发者避免使用“ProcessData”这类模糊表述,从基础层面优化代码质量。第八章《防御式编程》则传递了“防错优于纠错”的核心思维,围绕提前规避潜在问题展开,详细介绍了输入验证、断言使用、错误处理等实用方法,尤其强调要避免沉默失败,那句“防御式编程不是不信任同事,而是不信任代码——尤其是你自己写的代码”,打破了开发者对自身代码的侥幸心理,促使养成主动防错的编程习惯,这一点对于减少上线后突发bug极具现实意义。第九章《伪代码编程过程》进一步推进“先设计后编码”的科学思路,核心在于通过伪代码梳理程序逻辑、验证算法可行性,明确伪代码需在不陷入语法细节的前提下精准描述逻辑,避免写成“类代码”或过于随意的草稿,最终实现减少编码阶段返工、提升开发效率的目标。
通读这三章内容,最让人产生共鸣的是防御式编程的理念,过往编写代码时常常忽略输入验证环节,导致上线后出现诸多莫名bug,耗费大量时间排查整改,如今深刻认识到“提前兜底”比事后修正bug的效率高出太多。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之处,比如断言的使用场景边界不够清晰,不确定何时该用断言、何时直接抛异常,担心使用不当反而增加代码冗余。这些内容给今后的编码工作带来了诸多切实启发,比如在编写子程序前先明确其单一职责,避免设计“万能函数”;正式编码前先用伪代码梳理清楚逻辑框架,减少边写边改的混乱状态,从设计到编码的每一个环节都践行高质量编程的原则。

posted @ 2025-10-31 21:40  yawnzzn  阅读(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