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总结】研二上学期的尝试与改变
汇总贴:
正文
从19年入学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了,算起来研究生生涯也已经过半。比较轻松自如可以自由探索的时间越来越少,临近春招、秋招、毕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最近跟以前的一些同学聊天,感触颇多。
有些本科同学在原专业工作了几年,因为工作的不顺心,生活的不如意,也转做了程序员,或者正在转行的路上。
而有些出发的比较早的,本科就转学了计算机的,靠着后发努力,也已经升职加薪了。
而像我这样选择了读研,目前还在读研的同学,依然还在为了工作而焦虑。
而有些考研失利的同学,一心想着要二战三战,一定要考个研究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读了研后悔,没读研也后悔。
其实算起来,我应该是出发的很早的,从大一就开始接触C,后来一直都在断断续续地做一些和编程有些关联的事。
可惜这花花世界,诱惑太多,终究没能够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情。Android,Java,前端,产品,算法,前前后后接触了很多的东西,还创业了一小段时间,终究至今一事无成。
既没有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形成竞争优势,也没有快速地跟进趋势,享受时代红利。
总是在大热的时候匆匆入场,等到快要收获时却早已物是人非。原以为赶上了趋势,结果还是被割了韭菜。原以为踏入了朝阳行业,结果几年的光景,就到了如此地步。
读研是一段难得的修行旅程,能够自如地读点书,而不用每天被失业的恐惧所压迫。仿佛是又读了一段大学,但我不会再像大学那样挥霍时光。
研一上学期入门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还做了一个前后端的项目,研一下趁着疫情的机会,在清华边上实习了半年,做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之类的一些工作。
研二上则周周转转,又从算法转向了开发,在百度做知识图谱方面的开发工作也两三个月了。开发工作还是更容易让人有安全感,每天的工作都有可以量化的指标。
而翻过年就要进入紧张备战春招、秋招的进程了,希望能够一切顺利,给研究生生涯一个满意的答卷。
研一上写的标题是"回顾与反思",最大的感受就是算法入门太晚,学习不够努力,很多东西不会,导致跟不上节奏。
研一下是"经历与感悟",通过实习,确实收获了很多,慢慢掌握了要领,也可以完成一些工作。
研二上则是"尝试和改变",尝试了未来的可能性,终究还是要调整好心态,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为目标,来规划接下来的路。
思考
关于算法还是开发:
算法:
纯研究的工作确实比较有趣,但不容易出成果,长期没有顶会论文,会有深重的危机感;
偏业务的算法工程师,工作强度尚可,不过因为面向业务,所以要干很多数据清洗之类的杂活,而且因为算法落地较困难,很多创新并不能实现;
从晋升上来说,算法leader肯定是博士,不是名校博士,几乎没有出头的可能,很难晋升;
而从工作选择面上来说,还是需求偏少,尤其是一些二线城市,几乎找不到工作,一线城市也竞争压力极大,求职者严重供大于求;
从收益上来说,虽然起薪会比开发高一点,但因为涨薪不易,后期很容易被反超,被倒挂。
开发:
工作强度是真的大,完全被业务push着走,而且全天on call,周末加班,工作和生活失衡,太累了,好处是每周都有成果出来,安全感高一些;
晋升看技术积累,也看业绩,只要平时多学习,工作够努力,就可以逐步涨薪,即使转做管理也比算法容易;
工作选择面更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招开发,而且在二线城市可以找到工作;
而且开发方面的知识学习曲线更平滑,更多的是量上的积累,比较适合普通人。
所以终究还是选择做回开发,利用秋招前最后的半年,努力学习开发方面的知识,为找工作做准备。
后记:
实际面试发现,风向变了,今年太多人转Java,导致开发岗很卷,算法反而不怎么卷了。
所以后来还是在搞算法,不过学了点开发方面的东西,面试反而成了优势。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