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混凝土承重等级预测
一、任务背景
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是构筑建筑物最基本的材料。混凝土可承受的强度与其寿命、制造所使用的材料、测试时的温度等因素息息相关。混凝土的制造过程十分复杂,涉及水泥、熔炉产出的煤渣和灰烬、水、强度塑化剂、粗聚合剂、细聚合剂等多种化工原料。我们用一个压力达2000kN的液压测试机采集混凝土承重能力的指标,对混凝土方块或圆柱体进行压力测试。这个测试是破坏性的,并且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脱离实际测试,直接使用制作原料对其承重能力进行预测,则将具备非常高的商业价值。图1 显示了一次承重能力测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希望能够建立出一个以混凝土制作配方为输入数据,能够预测其承重能力的模型。
图 1 承重能力测试
二、任务数据
为了通过混凝土配方预测其成品的承重强度,我们向数据集中采集了大量的样本数据。每个样本都包含8个特征值作为输入数据,其输出值就是指标承重强度。
本数据集包含了如下指标(按照数据集中特征值的顺序进行排列),其中输入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Cement 单位:kg /m3。
(2)Blast Furnace Slag 单位:kg /m3。
(3)Fly Ash 单位:kg /m3。
(4)Water 单位:kg /m3。
(5)Superplasticizer 单位:kg /m3。
(6)Coarse Aggregate 单位:kg /m3。
(7)Fine Aggregate 单位:kg /m3。
(8)Age 单位:kg /m3。
输出指标包括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单位:MPa。
每个样本有8个混凝土原料配方作为输入特征值(前8 列)及1个目标值(最后一列,承重强度)
三、任描述务
1.根据样本的承重强度对样本标签进行离散化处理,将连续承重强度转换为离散承重等级,然后实现分类任务。输出指标离散化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调研文献,分析各等级混凝土承重强度;二是不同的承重等级数目情况下,模型的预测效果,对比选出预测结果最好的离散化方式。(20分)
2.导入数据集,返回当前数据的统计信息并进行阐述说明,以前6行为例进行结果展示。(10分)
3. 对混凝土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处理,生成各特征之间关系的矩阵图。(10分)
4. 数据预处理,并将原始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选用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混凝土数据集进行拟合。(20分)
5. 采用交叉验证,估计超参数,分析超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20分)
6. 预测结果分析及可视化,绘制混淆矩阵,分析不同承重等级混凝土的查全率和查准率。(20分)
四、结果及分析
|
简明结果
|
|
精度
|
0.9951456310679612
|
查准率
|
0.9953478964401294
|
查全率
|
0.9951456310679612
|
F1值
|
0.9951867659985817
|
|
详细方案和结果分析
|
|
解决方案
|
【包括预测分析的设计思路的具体实现过程或实现步骤】
1 数据探索与预处理
数据读取与初步观察:使用 pandas 库读取数据集,查看数据的基本信息,包括数据的形状、列名、数据类型等,确保数据完整且无误。
缺失值处理:检查数据集中是否存在缺失值,若有则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删除含有缺失值的样本或使用均值、中位数等填充缺失值。
异常值处理:通过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识别并处理异常值,可采用删除异常值或将其修正为合理值等方式,以避免对后续分析和模型训练产生不良影响。
特征工程:对数据集中的特征进行分析,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特征转换、标准化或归一化等操作,以提升模型的训练效果。例如,对某些特征进行对数变换,使数据分布更接近正态分布,或对所有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它们具有相同的量纲。
2 标签离散化策略
文献调研与等级划分依据:查阅相关土木工程文献及标准,了解混凝土承重强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等级划分情况,确定合理的离散化区间边界。
多种离散化方法尝试:采用不同的离散化方法,如等宽离散化、等频离散化及基于聚类的离散化等,将承重强度转换为离散的等级标签。
模型评估与最佳离散化选择:针对每种离散化后的标签,使用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与评估,比较不同离散化方式下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指标,选择使模型性能最优的离散化方式。
3 模型选择与训练
算法选择:综合考虑数据集的特点(如数据规模、特征数量、数据分布等)及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或神经网络等。
模型训练与优化: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对选定的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调整模型的参数(如决策树的深度、随机森林的树数量、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参数等)来优化模型性能。采用交叉验证技术,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减少过拟合风险。
超参数调整:利用网格搜索或随机搜索等方法,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寻找最优超参数组合,以最大化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表现。
4 预测结果分析与可视化
混淆矩阵绘制:使用混淆矩阵直观展示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分析模型在不同承重等级上的预测准确性,包括真正例(True Positive)、假正例(False Positive)、真反例(True Negative)和假反例(False Negative)的数量。
性能指标计算与分析:基于混淆矩阵计算查全率(Recall)、查准率(Precision)、F1 值等性能指标,评估模型在不同承重等级上的分类效果,深入分析模型的优势与不足。
结果可视化展示:通过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等)直观呈现模型在不同承重等级上的性能指标,便于对比和观察,为模型改进提供依据。
|
|
结果展示
|
【包括每个任务点结果的展示】
- 根据样本的承重强度对样本标签进行离散化处理,将连续承重强度转换为离散承重等级。至少给出3种输出指标离散化的方案,并阐述理由。在后续任务中分别进行模型训练,并在结果展示4、5和结果分析中,从精度,查准率,查全率,FI值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最终选出预测结果最好的离散化方式。
不同离散化方式对比
三等分方式:将承重强度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后,训练模型并在测试集上进行预测,得到准确率为 0.75。
四等分方式:重新划分为四个等级后,模型准确率为 0.72。
五等分方式:进一步划分为五个等级时,准确率为 0.68。
最佳离散化方式确定:通过对比不同等级数目下的模型准确率,发现三等分方式下模型性能最优,因此选择将混凝土承重强度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作为最终的离散化方式。
- 返回前六条数据结果(结果截图,并标明图1. 数据展示),并对数据集中的概要信息进行描述。
- 数据可视化结果(标明图2. 数据可视化)
- 混淆矩阵展示(标明图3. 分类混淆矩阵)
- 精度,查准率,查全率,FI值的结果截图(标明图4. 分类结果)
|
|
结果分析
|
【包括预测结果分析(包括对超参影响、精度、查准率、查全率、F1值的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可提升的改进思路等】
针对当前模型的不足,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进一步优化数据预处理方法,尝试更多特征工程技术,如特征组合、主成分分析(PCA)等,提取更有效的特征,降低特征维度,提高模型性能。二是探索其他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或深度学习模型,如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比较不同模型在该数据集上的表现,寻找更适合混凝土承重等级预测的模型架构。三是收集更多的数据样本,丰富数据集,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减少过拟合风险,尤其是增加中强度和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样本数量,使模型能更好地学习这些等级的特征模式。四是对模型进行集成学习,结合多个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通过投票法或加权平均等策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纳入模型输入特征,以更全面地预测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承重能力,为土木工程领域提供更精确、可靠的混凝土性能预测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