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天
今日重点攻克了Java中的接口 与内部类
对于接口,此前总将其与抽象类混淆,今天才算理清关键差异:接口是纯粹的“行为契约”,只能定义抽象方法和常量,无法包含具体实现,这就像一份项目需求说明书,只明确要做什么,却不规定怎么做。而抽象类更像“半成品模板”,既可以有抽象方法,也能包含已实现的通用逻辑,适合作为具有共性的类的父类。实际编码时尝试用接口定义“可打印”“可序列化”等通用行为,再让不同类去实现,瞬间理解了“多实现”如何解决Java单继承的局限性——一个类可以同时遵守多份“契约”,灵活度远超单一继承。
内部类的学习则是一次对“代码封装边界”的重新认知。最直观的感受是,非静态内部类能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和方法,这种“亲密关系”让代码耦合度更低、逻辑更集中。比如在定义一个“汽车”类时,将“发动机”作为内部类,发动机无需通过复杂的参数传递,就能直接调用汽车的油箱数据,既隐藏了发动机的实现细节,又避免了类结构的冗余。静态内部类则更像一个独立的“寄生类”,不依赖外部类实例,适合封装与外部类相关但无需访问其成员的逻辑,这点通过对比代码运行结果后,理解得格外深刻。
今日的学习验证了“先懂逻辑,再写代码”的重要性。接口的核心是“规范”,内部类的核心是“封装”,两者都是为了让程序更易扩展、更易维护。明天计划结合实际案例,用接口+内部类实现一个简单的菜单管理系统,将今天的理论落地为可运行的功能
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接口与内部类的核心差异对比表吗?这样后续复习时能快速抓住重点,避免混淆。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