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目前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正处于大三的关键学习阶段。回顾大一大二,专业基础课为我搭建了数据领域的入门框架,而日常里的实践与生活点滴,也让我对 “数据” 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生活中,我偏爱两种放松方式:一是约上室友去操场打半场篮球,奔跑传球间能消解一整天调试代码的疲惫,也让我更懂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二是偶尔和朋友组队玩策略类游戏,既能放空大脑,又能在布局决策中悄悄锻炼逻辑思维 —— 毕竟数据处理有时也像 “拆关卡”,得理清步骤才能推进。去年,我还帮学院学生会处理过新生篮球赛的赛事数据,用 Python 简单清洗了得分、犯规等数据,生成了可视化表格,虽然过程中遇到过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但最终帮学生会提高了统计效率,这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数据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现状、经验和计划
(1)当前技能树、技术偏好与课程期待
目前我已经掌握:
熟练运用 Python 进行基础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能通过 Pandas 处理结构化数据(如清洗缺失值、数据分组),用 Matplotlib 绘制折线图、柱状图等图表,曾用这些技能完成过 “校园消费数据趋势分析” 的课程作业;
掌握 MySQL 数据库核心操作,能设计符合业务逻辑的表结构,熟练使用 SQL 语句完成增删改查,包括多表联查、分组统计与排序,还曾帮班级整理过 “课程成绩录入与查询系统” 的数据库雏形;
了解 Hadoop 生态基础,掌握 HDFS 的文件上传、下载、目录管理等操作,能搭建伪分布式集群,编写简单的 MapReduce 程序处理小规模数据(如统计文本词频)。
技术偏好上,目前没有特别聚焦的方向,但在处理数据时,更倾向于 “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看到杂乱的数据就想整理成清晰的分析报告。
缺少的能力:一是技术文档撰写能力不足,做完项目后很难清晰梳理开发流程与关键思路,表述多是口语化,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二是知识串联能力弱,比如会用 Python 分析数据、会用 Hadoop 存数据,但不会将两者结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三是复杂算法应用欠缺,面对机器学习中的回归、分类算法,只能看懂基础原理,不会落地到项目中;四是独立完成复杂项目的能力不足,遇到多模块协同的任务时容易混乱。
期待在课程中能学到 “知识落地” 的方法,比如如何将 Python、Hadoop、MySQL 联动起来做完整项目,也希望能提升技术表达能力,把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来、写下来。在课程实践中,我希望担当 “主动扛模块、及时同步进度” 的角色 —— 如果有团队任务,会主动认领数据处理或代码实现的部分,遇到问题不卡顿,及时和搭档沟通,也会主动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有不懂的地方会第一时间向老师和助教请教。
(2)未来准备、优劣势与本学期规划
我知道未来行业方向多变,暂时没确定是走大数据开发还是数据分析,但目前的核心思路是 “把基础打牢,多试多练”—— 平时会翻行业案例(比如大厂的大数据处理方案),补之前没学扎实的知识点(比如 Linux 命令、数据结构),还会在 GitHub 上看开源项目,试着复现简单模块。
相比其他同学,我的优势是抗压能力强:遇到代码报错或项目卡壳时,不会轻易烦躁,会沉下心逐行查日志、找资料,哪怕花两三个小时调试一个小问题也能坚持;另外,团队协作中比较 “实在”,会主动承担繁琐的基础工作(比如数据清洗、环境配置),不推诿责任。
劣势则是细节把控不足:写代码时容易忽略规范(比如变量命名不统一),测试时也常漏掉边界条件(比如数据为空的情况);另外,对行业动态关注不够,不清楚最新的技术工具(比如 Flink)该怎么学,容易滞后于需求。
本学期规划:1.每周花 2 小时看大数据领域的技术文档(如 Hadoop 官方教程),补全知识漏洞;
2.加入学校的 “数据处理项目小组”,每周参与 1 次线下讨论,负责小组项目中的数据清洗模块;
3.每两周梳理 1 次学过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串联成 “技术链路”(比如 “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 的完整流程)。
(3)代码量相关
当前代码量:Python 约 300 行(主要是数据分析作业、简单爬虫);Java 约 100 行(基础语法练习、简单控制台程序)。
了解到要入职一流的软件 / 互联网 / 人工智能公司,需累计 15000-20000 行有效代码量,且要包含 2-3 个完整项目的代码(非零散练习),这样才能体现代码质量与项目经验。
(4)课程时间投入与 WOOP 计划
我打算平均每周拿出 15 小时用在这门课上:其中 5 小时用于上课,4 小时用于复习知识点(如整理课堂笔记、复现老师讲的代码案例),6 小时用于完成课程作业与项目任务。
之前大一大二时,偶尔会因打游戏耽误学习进度,现在想发奋赶上,直到达到目标为止。
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累计 2000 行代码量,平均每周需完成 500 行(含作业代码与项目代码)。
按照 WOOP 方法制定计划:
Wish / 确定愿望:在本课程中熟练掌握 “大数据处理全流程”(从数据采集到可视化),能独立完成一个 “校园出行数据统计分析” 项目(含数据爬取、MySQL 存储、Python 分析、图表展示)。
Outcome / 确定结果:若愿望实现,不仅能在课程考核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后续实习积累项目经验 —— 面试时能拿出实际项目讲解,面对数据处理类问题也能快速理清思路,不再依赖他人指导;同时,代码规范和调试效率会明显提升,遇到报错能自主定位问题。
Obstacles / 找出障碍:1.容易被游戏分心,比如计划写代码时,看到室友组队打游戏就想加入,导致学习时间被压缩;
2.遇到 Hadoop 集群配置这类复杂操作时,容易因 “步骤多、报错多” 产生畏难情绪,想拖延;
3.周末和朋友约着打篮球,偶尔会占用半天以上的学习时间,导致周任务滞后;
4.寝室环境有时较吵(室友聊天、外放声音),难以长时间专注写代码。
最可能的失败因素:缺乏长期自律,易因游戏耽误进度。比如原本计划晚上写 300 行代码,却因 “打一把游戏再写” 变成打两三把,到深夜又因疲惫放弃,后续也没补回进度,导致每周的代码量目标累计滞后,最终无法完成总任务。
Plan / 风险防范计划:
如果室友约我打游戏且未完成当日代码任务,然后跟室友约定 “先完成 200 行代码,再玩 1 小时”,并设置手机闹钟提醒自己按时切换状态;
如果遇到 Hadoop 集群配置报错且 30 分钟内没解决,然后先记录报错信息,去 Hadoop 官方论坛或 Stack Overflow 查解决方案,若仍没思路,当天就向项目小组的同学或助教请教,不拖延到第二天;
如果周末和朋友打篮球占用半天学习时间,然后当天晚上多花 1 小时补写代码,确保周末总代码量不低于 500 行;
如果寝室环境嘈杂影响专注,然后携带电脑去学校的自习室学习,且把手机调至 “专注模式”,避免消息干扰。

posted @ 2025-09-27 14:58  qwheuhru  阅读(11)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