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嵇康
众所周知,“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在音乐美学上,也是沿着儒家美学思想的路子进行发展的,其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德音”“和乐”。嵇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读完《音乐美学与乐律》这一章节后,我对于嵇康的音乐理论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查阅资料,写的最多便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其认为音乐史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他所讲的道理是,音乐史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是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他虽然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动人亦有猛静之别。但不论猛也好,静也好,而“猛静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也就是说,声音无论大小猛静,其中介都必须归之于“和”,及“美”。嵇康认为,正是这种“美”能够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在我认为,嵇康的这种理论否定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事实,并且承认音乐能能够表现慷慨激昂和怨诅踌躇的情感,所以你看,嵇康是音乐美学思想史多么的矛盾,换乱二不能自圆其说。
那么,嵇康为何会产生如此混乱的音乐美学思想呢?我想,这还应该从嵇康本人进行研究。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在政治上是非常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的,他最为反对封建礼教,并且大胆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主张。在历史上,当时的魏国统治阶级诶不斗争非常尖锐,政治十分黑暗。而嵇康对此甚为不满,最终被篡夺帝位的司马氏杀害。由此可见,他是想以“声无哀乐论”来对抗传统礼教,反对司马氏利用礼乐来控制舆论。所以,这种否定音乐能反映思想感情,使音乐脱离政治的倾向,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其实,在另外一方面,嵇康的音乐理论也是具有一些积极作用的。因为他对于当时从董仲舒以来发展的越来越神秘的“德音”“和乐”论,对于发展音乐的艺术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还对民间音乐的提倡,认为郑声“是声音之至妙”,反对唯有统治阶级、唯有圣人才能做乐的封建主义思想。
由此可见,音乐并非像嵇康所说,能够用“善”“恶”来说明音乐的好坏的,而是能够用音乐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