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点体制,多啃点骨头
一个人所能解决问题的难度直接决定了他的高度。
可以说,越难啃的骨头,啃下来得到的骨髓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付出与收获的正比关系。
过去的话常常被现在的人所误解,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就是其中一例。
这句话让很多傻子玩命地读书和工作,却事倍功半,最终折戟沉舟。
有些事情,量变会引起质变,有些则不会——再多的大便堆积起来也不会变成黄金。
想要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不是埋头苦干就能达到。
敢于钻研,本身就需要勇气。
人都是逃避痛苦的,所以我们宁愿选择做十件破事小事把自己身体搞得很累,也不愿意轻易去尝试一件真正有意义,却极度耗费大脑和精力,而且不一定有结果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技术员一有机会就不想做技术,想往管理方面转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技术员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员,而是软件民工的原因。
太多的软件民工,太少的技术员。
没有创新,只有模仿和复制,何谈超越?
大家都抱怨说国家和企业没有创新精神,殊不知,除了体制本身的原因外,个体的原因更重要。
如果,你自己缺乏啃硬骨头的精神,还抱怨什么体制,抱怨什么公司,抱怨什么国家?
国内不少牛人,譬如李一男。
李一男的睿智和远见我们短时间内学不来,但李一男当年啃掉两本美国通信专业的论文集,解决华为很多技术难关的钻研精神和知行合一,扪心自问,我们又赶得上多少呢?
分析自己,总是处于“百无聊赖”和“时间不够”两种极端之中——但凡有一点苟延残喘的功夫,都用来各种打酱油,看视频,看八卦,看电影,玩游戏了,等到最后一刻,就大呼时间不够。有时甚至两种状态混杂,一边大呼时间不够,一边眼睛还控制不住地扫向八卦新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真的非常大。
很多东西,站在门外面看,永远只是管中窥豹——Linux难吗?CLI难吗?汇编难吗?内核编程难吗?纯英文的技术资料难吗?
其实,说白了,世间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能为学而学,那样只会让自己成为孔乙己。
拼命拨开竞争者,进入一个需要更深技术的环境,融入进去,直面问题,找资源,查资料,解决问题;再进入到下一个需要更深技术的环境,直面更难的问题,从更多的途径获取资源,查更多更深的资料,解决问题...慢慢地,你成长了,你成为这块的专家,你还可以走得更远...
要相信,啃下最难啃骨头的那些人,终将得到他们应得的那一份,其他庸庸碌碌怕苦怕累的人们,永远只能站在一旁,牢骚满腹地,羡慕嫉妒恨。
(持续更新中。。。)
以前总是想到什么就另写一篇博客,这样对哗众取宠比较有利,但对整理自己思路,暗夜里扪心自问是没好处的。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以后要学会持续更新之前的博文。今天突然想起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
知行合一的几重境界
古人一直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但古人的话太精炼了,也不喜欢举例子,所以很多话都被后人所误解、泛滥并庸俗化。搞到最后,出现了很多扭曲的解释和意淫。下面说一下我对知行合一的意淫版本:
知行合一是有境界之分的,最高级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要一步登天基本不可能,既然这样,让咱们给它搭个草梯,狗尾续貂一下:
第一重:死记硬背——别笑死记硬背的人,他们是愿意为收获付出的,很多人这辈子都在笑别人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然后狂玩,自以为这样才算明智,最终却做了一辈子傻叉;
第二重:玩命干活——死记硬背的人最终成了别人的图书馆,孔乙己的教训让我们知道,玩弄奇技淫巧是没有前途的,甚至不如玩命干活而不学习的;
第三重:瞎干瞎看——这类人知道读书的重要,也知道干活的重要,但是两者始终结合不到一起,干的这样,学的那样。自以为学的和做的一样,但总是容易受完美主义或自己兴趣的左右,学着学着就走偏了,学了很多乱七八糟用不上的东西;
第四重:自我总结——这类是在干活上面有所提升,强调实践比学习重要,通过实践慢慢学聪明,自己总结出一套经验和教训,虽然不多,也受益一生;
第五重:目标清晰——知道自己最终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学些什么,如何从很多资源中抽取自己想要的,这就是快速学习的能力;
第六重:知行合一——学和做完全融为一体,学的时候是大体总览,不求甚解,做的时候知道在哪里查阅,然后四处搜集、迅速提取,所用即所得,最终笑傲江湖;
各位玩家,想想咱们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总是先试玩,然后看一些攻略,然后沉浸进去狂玩,完全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玩到昏天暗地之后,累了,有些迷茫了,感觉遇到瓶颈了,再退出来看看攻略,高手的心得和一些指点,顺便休息一下,然后再沉浸进去狂玩,直到最后的强大。
而现实生活中却亲戚恰恰相反,我们是先狂下一堆攻略(经典书籍、视频),然后不知所云地狂看,然后开始操作,没多久遇到一个问题,四处查资料问人,实在不行就放弃。很多次,都是在完全没入门、没产生兴趣,没看到效果的情况下,放弃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