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射之射
最近看了《不射之射》,一直不能领悟其中的真意,四处查了一番,以下是查到的一些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首都邯郸有一个青年叫纪昌。他从小就梦想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
于是拜当地的名射手飞卫为师,飞卫告诉他,学射箭首先要 学会不眨眼,能睁着眼睛睡觉,还要 能把小的看成大的。纪昌回到家里盯着织布机的梭子练习眼功。两年后,练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睡觉时可以整夜不闭眼睛,同时他又用头发系着虱子吊在窗口,成年累月观看,终于能把虱子看成马一样大。
于是飞卫收纪昌为徒,十分赞赏他的射技,称纪昌为天下闻名的射手。纪昌对此并不满意,一心要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神射手。一次,他又与师父较量,依然不能胜过师父。飞卫告诉他,峨眉山上有一位
这个时候纪昌的射箭水平已经很高了,他在自己的手肘上放一杯满满的水,还可以保持连续不断的射箭。一个叫作甘绳的人很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射箭的技巧不过是为射而射罢了,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本领。(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纪昌听了并不服气,于是甘绳邀请纪昌来到一座悬崖峭壁边的石头之上,后背还要向外靠一靠,脚有两分都悬在了峭壁之外。这个时候甘绳再邀请纪昌过来,纪昌已经趴在地上,汗流浃背了。
纪昌就去拜甘绳老人为师。老人告诉他,使用弓箭这只不过是“射之射”而已。说罢,老人不用弓箭,却使苍鹰落地。甘绳告诉纪昌,这才是“不射之射”。
纪昌在甘绳处学艺九年后,回到邯郸。他似乎变了一个人,飞卫才称他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从此以后,人们见到的是一个温和慈祥、与世无争的纪昌,他再也无心在众人面前炫耀 ,甚至已经不认识“弓”为何物。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了。
这个故事试图说明的是,虽然纪昌的射箭功夫很高,但真正射箭的本领不是把箭射到靶心,而是“不射之射”,那才是老庄思想推崇境界。正是所谓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所谓的不射之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则寓言,我们只能视之为文学中的“隐喻”:一种追求超越的价值取向,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
广义而言,这是道家思想的折射:不尚力,不尚智,不尚巧,以返璞归真为最高之境界。
从消极的一面说,这个故事重要的不是正面建树了什么,而是否定:是对世俗功利价值的否定——不射之射虽未必能够,但射之射毕竟是不足称羡的,就如同最善用兵的孙子认为能够不用兵是最好的。
“射”在春秋战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而作为后世官方与民间主流文化的儒和道,都是厌战的,所以流传下来的故事,也就以此种意识形态为多了。
简单说就是,一种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须刻意追求其之最,而是将其融入自然之中,甚至是将其忘记。
不用弓箭,而去用心去射,这才是 “不射之射” ——学满心止,人的成长的一种境界!
由此,又联想到读书,以下摘抄自另一篇文章:
古人很注意读书的环境,贾政在清幽的潇湘馆中对贾宝玉说,若能月下在此读书,也不枉此生了。潇湘馆清幽的环境和青翠的竹林,在贾政眼里看来,是读书的一个好处所,月光如雪,在披着银光的墨绿色的竹林旁,设一书案,焚上香炉,沏壶清茶,端坐在案前,借着微微的烛光,读着经史子集。时而有微风拂过,竹林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如此境界,也难怪贾政觉得不枉此生了。若再雅致一点,在湖边建一个楼阁,楼上雕出精致的窗棂,床下设一床塌,园中种上芭蕉。等下雨时,在雨打芭蕉声中读书,情意冉冉,诗意绵绵,放眼望去,世事万物,皆入眼帘,此种天人书合一之境界,实乃是一种享受。
不过,我更欣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读书进入了忘我忘物的状态,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天地虽大,万物虽多,而惟书是知。那一刻忘却自我,忘却世界,忘却古今,忘却生死,把心灵与书合为一体,任你是月色清幽,或是细雨绵绵,还是风起云涌,甚或天崩地裂,读书之人,始终色不变,目不瞬,此境界才真正无可比拟。
要达到此种境界,其实也并不难,关键是摆正读书的心态。为功名利禄而读书,自然把书当成了工具,时刻琢磨如何用书铺一条飞黄腾达的路;为了消遣读书,也就把书当成了玩物,充其量书只是催眠曲。此样读书,何尝不是对书的侮辱?说什么风和日清,清幽雅致,如果读书人心中无书,环境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只有真正爱读书,真正会读书的人,才能从书中读出意境,读出真谛。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